陳毓襄上一次演出這曲,是10年前與NSO國家交響樂團的合作,再次咀嚼這經典作品,她像發現另一個世界:「拉赫曼尼諾夫在這作品裡有好多話要說,展現無限浪漫,但演奏家們卻被他的一句話:『高貴,不要太感性(Noble, Not Sentimental)』困住了,變得施展不開。」
陳毓襄是波哥雷黎奇鋼琴大賽冠軍,近年陸續演出挑戰超技名曲,包括2010年的蕭邦全套《夜曲》、2011年李斯特《超技練習曲》,上個月彈完拉赫曼尼諾夫《24首前奏曲》,展現高超琴藝及對音樂的精湛理解。
陳毓襄對拉赫曼尼諾夫有很深體悟:「高貴是在音色中傳達,要像天鵝絨包住琴槌的一種聲音氣質;不要太感性,就有很多解釋,也許是不能太濫情,太多愁善感,但音樂中明明寫得這麼情緒化,不可能不放感情去彈。」
《第2號鋼琴協奏曲》是拉赫曼尼諾夫最受歡迎的作品,當年救了他一命。原因是他因《第1號交響曲》首演失敗,罹患憂鬱症,經心理醫生治療重新出發,獻出這首鋼琴協奏曲,從此一炮而紅。
這首作品分3個樂章,開頭以鋼琴低聲部和弦連續敲出沉重幽遠的鐘聲,接著由鋼琴及管弦樂團交替唱出一段段憂愁的旋律。第2樂章由鋼琴唱出搖擺不定如同囈語的呢喃。終樂章由樂團和鋼琴輪流掀起情緒狂潮,互相控訴,最後轉為狂喜,不斷推疊高潮。
「有人盡可能丟掉許多情感,彈得很輕很沙龍;但有一派卻彈得很重,從中去理解作曲家的意思,極盡所能展現曲中張力,我傾向後者。」陳毓襄說,拉赫曼尼諾夫寫了滿得不得了的情緒,卻怕演奏家彈過度,所以立下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