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立報犇報聯播:大陸職場流行「間隔年」

立報/立報犇報聯播 2013.12.10 00:00
大陸職場流行「間隔年」--

自我修煉 重新出發

  早早進入職場的大陸年輕人,在經歷了三五年的職場經歷以後,開始感到生活的枯燥和工作的瓶頸。一位白領略帶詩意地感歎:「進站到站,進站到站,匆忙的日子在歲月中氾濫。不斷駛出的地鐵只有幾分鐘間隔,曾經擁有的熱情在麻木中變淡。」有人不斷重複枯燥的工作,有人鼓起勇氣,開啟自己的「職場間隔年」。

誰有這勇氣?學生是主流 白領是生力軍

  在間隔年期間,離開自己的國家去旅行,通常也適當做一些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工作或者一些非政府組織的志願者工作。間隔年最積極的意義在於,可以培養學生的國際觀念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同時在旅行中學習生存技能,同時完成對自己的瞭解,更明白自己在未來更想要什麼樣的工作和什麼樣的生活,這種間隔,更重要的是一種試探性的融入,讓以後融入社會更順滑平穩。

  雖然現在很多大陸的學生在大三或者畢業的時候,也開始了間隔年。但鑒於不是每個學生的父母都願意給孩子提供這樣一筆差旅費,而白領們在工作了三四年之後也開始覺得懷疑人生或者勞累過度,於是白領辭職,去用一年的時間做間隔年的例子越來越多。

  一開始,間隔年以旅行的形式出現,甚至一旦有人辭職,就會被問,是不是要去週遊世界了。現在間隔年的方式越來越多,有學習的,還有休養生息的,更有去做義工的。

怎樣過最增值?做做公益,能為未來職場加分

  職場白領葉子並不是想把間隔年作為一個私人玩樂的產物,想做點有益於地球和人類的事情。「我想去印度做義工,就是去那些國際N G O組織服務。」做義工雖然要自己負擔吃住的費用,但是相對來說比旅行的花費還是小很多的,但是也能順便玩玩。還有比較長的簽證,這都是非常誘人的條件。

  但是葉子也有不少顧慮。首先自己能不能聽懂印度味的英語,然後就是自己去了有沒有用。「我們這種學文科的,又不是學英語的。去了當老師,也不知道該教給他們點什麼。如果有一技之長就更好了,比如如果有醫學背景,可以去做無國界醫生,可以幫助到很多人。然後就是我會覺得,30多歲了,再去做義工是不是太老了呢?」

  葉子說,關於間隔年,我們好像很熟悉,但其實從內心都是陽奉陰違。沒有人覺得休息和停留也是必要的,所有人都逼著你往前趕。覺得年輕人可以荒廢,年紀大了就絕對不行。其實走得太快,會丟失靈魂,人生中的任何階段都會遇到。

真的就這樣去了?反思:不要盲目跟風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自己是做人力資源工作的緣故,年輕女生Wendy對於間隔年這件事,表現出來的態度趨於保守。「我覺得那句什麼『人生需要奮不顧身的愛情和說走就走的旅行』這句話的教唆作用大於解放作用。愛情本來就是一時間的荷爾蒙,奮不顧身之後可能是遍體鱗傷。同樣旅行說走就走,不僅僅是一張機票的事情,更多的是你有沒有想過,你真的需要旅行麼,旅行帶給了你什麼,旅行之後你要幹什麼?」

  Wendy說之前微博上看到,周圍不少朋友在工作中稍微有點挫折,就來個間隔年,而間隔年的唯一功能就是讓他們毫無顧忌地去旅行。「但有沒有人想過,你旅行回來還是要工作的啊,你還要養活自己的啊。你旅行之前遇到的問題,旅行之後就能解決了麼?如果沒有解決,你還是要面對。」  Wendy認為,現在很多人把間隔年作為解決職場問題的工具,其實這只能是個緩衝的工具,是個休息的港灣。除了那些在間隔年裡找到新的職業突破點的人,其實間隔年什麼也做不了。「我認識一個姑娘,她也旅行,她也間隔年。她在旅途中認識了一個泰國的設計師,她很喜歡他的設計。於是就做了他產品的中國代理。現在她已經創業得不錯了。這是我唯一覺得好好地利用了間隔年的人。」

  「職場間隔年」是一種暫停,一種自我修煉的過程,更是一個重新出發的起點。 (合作媒體:你好台灣網)

(本文不代表立報立場)

========================你喜歡這期犇報的內容嗎?

犇報是一份以提供兩岸就學、就業、民間交流,以及關注兩岸最新發展動向為主要內容的專業報,目前為雙周刊,全省發行量達1.5萬份,期待你將這份用心與好讀的報紙推薦給你的朋友們,也歡迎富有兩岸交流經驗的朋友投稿。

兩岸犇報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兩岸犇報部落格:http://chaiwanbenpost.blogspot.com/FACEBOOK犇報粉絲團:http://www.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