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nba 天氣 mlb

隱於山海 令人驚艷的原民藝術

中央廣播電台/吳琍君 2013.12.06 00:00
自從文化部長龍應台於今年8月下鄉視察,發現許多原住民部落驚人的藝術創作能量後;今年11月在台北舉行的台灣國際文創博覽會上,文化部就特別為這些隱於山海間的原民藝術家規劃出展區,讓這些來自山林田野的台灣原民藝術,站上國際舞台;也讓人看見這些充滿生命力的原民藝術背後,豐沛的想像力以及趣味、幽默與哀傷。

◎原民藝術家 峨塞˙達給伐歷

『(原音)有時候老人家就一直,為什麼你的百步蛇不像我們刻的百步蛇?不像那個真的百步蛇,很兇悍?可是有時候我們就跟他們講說,欸,蛇有時候是快樂的時候啊!有時候它是幽默的時候,所以你看起來我的蛇胖胖的,然後看起來很可愛;欸,或者這個蛇的家族很富有,每天吃的是麥當勞,所以它那麼胖啊!不是每次吃地瓜、沒有放鹽巴、沒有放油,那當然身材就會苗條嘛,對不對!』

這是來自屏東三地門鄉大社村的原民藝術家-峨塞˙達給伐歷,對自己結合新的思維與部落傳統文化創作出來的作品所作的詮釋。

擅長用漂流木結合其他媒材,製造出既能觀賞又實用的藝術生活用品的峨塞,身材胖胖的;創作的燈具,包括把漂流木挖空,做成外型像還長在田裡的山藥、玉米、南瓜或地瓜的燈飾,造型也是胖胖的、充滿可愛的趣味,彷彿像個精靈,活脫脫就要動起來找你說話似的。

從事工藝創作已經20多年的他,從做陶瓷轉成木雕,再轉到石雕,現在則是綜合媒材,信手捻來,都可以幻化出大自然裡的鳥語花香。

但是像這些用漂流木做出來的燈飾,峨塞可是要花上一、兩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他說:『(原音)要做這個,為什麼要那麼長?我們也要等季節。像夏季颱風來了,就是我們要開始撿黃金的時候。對啊,漂流木我們撿一撿,就是雖然是大自然丟出來的這個東西,其實這個東西不是丟出來就算了,這個東西才是真的是好的。因為漂流木就是這樣,漂出來的木材,最後剩下那一個、那一棵,就是好的,原來是最硬的。前面那些軟的,都是被大自然土石流給它磨光了,天然的那個甚麼拋光機器啦,呵呵呵…….』

◎八八風災 淬鍊的原民藝術

像峨塞這樣的原民藝術家,在大社到處都是;峨塞的弟弟尼誕˙達給伐歷,也是其中之一。

尼誕的本業不是創作,但是他的家卻像鐵工廠一樣,堆滿了他在閒暇打造出來的鐵製工藝品。你能想像一塊冰冷生硬的鐵,在尼誕手中竟然可以變成一隻蜻蜓,盈盈玉立在一條小小的鐵舟上?這可是一個如假包換的杯盤架,蜻蜓伸展的身軀可以掛上杯子,盤子則可以置放在小舟划的鐵槳中間。

還有一個作品叫「感受不同」,一隻鐵鑄的腳,往小腿延伸的地方卻成了一隻空心的短靴。台灣國際文創博覽會上,「Hidden Art」的展區策展人王美琇,在介紹尼誕這項作品時,指出了八八風災對這些大社村的藝術家帶來的影響,她說:『(原音)其實大社這些藝術家,他們的能量我覺得來自於八八風災之後,他們被迫遷到重建屋去,然後帶給他們很多新的想法。所以他們有很多的想法,像這個東西,他希望他的腳是一雙鞋子,然後可以在泥土上面更深耕的那種感覺。所以他們的作品其實是非常的有他的獨特的想法,而且我覺得他們因為不太受到汙染,所以他們的創作反而跟城市裡面的是完全不同的、跟學院派的東西是不一樣的,所以他們會讓我們驚豔。』

除了尼誕的作品之外,在大社還有一位排灣族公主武玉玲,擅長用琉璃珠及金屬線、棉毛線、還有布料,做成各種飾品。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條腰帶,正是以八八風災帶來的土石流為意象,將滾滾而下的土石流,以各色琉璃珠串成一條多彩炫麗的河流裝飾在腰間,反而讓人驚訝於這些原住民強韌的生命力,原來,對於這樣百年不遇的風災,他們卻在走過之後,把這樣的磨難化為彩色的琉璃!

◎港口部落 海洋生命力的湧現

和位在山林裡的屏東大社不同的是,位在台灣東部秀姑巒溪的出海口,一個叫港口部落的地方,也是一個充滿藝術家的所在。從裝置藝術家舒米,到木雕藝術家達耐˙達立夫、升火工作室的兩位兄弟藝術家-撒佈˙嘎照、伊佑˙噶照,再到歌手阿努、導演王亞梵,他們為了捍衛家園,不願祖先留下來的土地,讓財團買走,合力創造了一個海稻米神話,將已經休耕20多年的稻田,重新引水灌溉,2、3年來,不僅種出聽著海浪唱歌的海稻米,還延伸出其他像玄米茶那樣的舒米茶、米香等產品;台灣科技大學工商業設計系的助理教授董芳武,也在去年暑假,帶領了一批學生進駐港口部落,希望將這群充滿海洋生命力的原民藝術家的創作,帶進都市人的生活當中。

董芳武說:『(原音)就是說,吸引我們去跟這些藝術家合作,是我們發現到這些,就是說跟我們合作的4位藝術家,他們的藝術其實賦予了原住民藝術一個新的風格,而不再只是我們以往看到一個圖騰在複製。我覺得他們的作品看得到他們吸納出他們自己本身的一個原住民文化、還有東部的這種海岸非常自然樸質的一個──我覺得是人文、地景、藝術當中交織出來的一個非常強烈的生命力,那這個地方是非常吸引我們的。』

經過一個暑假的相處,董芳武帶領學生以電腦模擬的方式,將港口藝術家創作的元素,結合當地隨手可及的素材及部落傳統的技法,運用到現代人的生活用品當中,希望就地發展出當地可以發展的產業、促進在地經濟的發展,以吸引更多外流的年輕人回到部落創業。

董芳武說:『(原音)那我覺得台灣很強一點就是,台灣的製造業還在,然後我相信去結合台灣的製造業跟我們在地的元素,其實可以創出一種別的國家沒有辦法很快達成的一個產業。因為事實上我們的一個產業鏈都還在,那我們需要的其實是一個創業跟設計的這樣子的元素加進來的話,我覺得會有新的一個產業出來。』

◎原創力 蓄勢待發

事實上,不是只有在南部山上的大社,或是東部海邊的港口部落,台灣許多偏鄉原民藝術家豐沛的創作力,正像一塊還沒有開發的瑰寶,有賴政府適當的鬆綁與協助。

以這次文化部帶領許多原創藝術站上台灣國際文創博覽會為例,就是政府挹注在原鄉文化的資源之一。港口部落創造的海稻米神話,當初也是靠著農委會林務局及農改場的協助,才得以引田灌溉種植成功;緊接著,經濟部東部產業技術服務中心也與台科大合作,協助港口部落發展產業。

但是,有時候,政府在某些政策上,也的確有扞格不入的地方,讓政府想釋放原創力的美意打上折扣。

就像原住民經常採用的漂流木創作來說,政府一方面鼓勵原住民創作,一方面卻又規定不得隨意撿拾漂流木,讓這些原民藝術家備感困擾。大社藝術家峨塞就對政府的這項政策不太滿意,他說:『(原音)所以有一些其實在政府的這個政策下,也是有一些矛盾。就是你要我們去創作這些東西,你要我們去做這個原味的東西;可是你又給我們限制很多的這個條例,又是甚麼這個不可以去撿,這是國家的甚麼甚麼。有時候我們就會很生氣啊,如果你要這樣子講的話,那你是從哪裡拿這個條例來跟我們講?你林務局說這是你的財產,你是甚麼時候來種的?你跟我講。我可以告訴你,我的祖先是甚麼時候在這邊的,那我可以講說,那是我祖先種的吧!對啊!』

峨塞認為,傳統颱風過後,原住民自然而然就會去撿漂流木;不應該像現在這樣,等林務局選過之後,才開放讓他們去撿。

或許林務局有林務局的考量,不過尊重原住民的傳統,已經是現代多元社會的價值。也唯有相互尊重,把更多的權利還給原住民,或許台灣的社會、以及台灣的海岸山林,才能更加健全永續的發展下去。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