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虛擬食品? 2年好「蝦」問題洞愈大 人工添加物管不清

NOWnews/ 2013.12.06 00:00

記者簡怡欣/台北報導

草莓、葡萄、蘋果、荔枝、水蜜桃,玲瑯滿目的水果口味零食令人食指大動,但消費者真的能注意到這些都是用香料和色素組成的食品嗎?消基會今(6)日又再一次指出一枚存在已久的食品安全未爆彈,除了各式零食是人工調味,而天冷時最適合吃的火鍋也被「盯」出蝦球根本沒有含蝦子成份。

繼大統爆出花生油沒花生等油安事件後,消基會11月檢視多項市售包裝糖果、果凍、餅乾、飲料、冷凍食品等產品成分標示,發現其中有16項商品嚴重名實不符,不但水果糖內沒水果原料、蝦球裡沒蝦子,而內成份都是用各式香料、色素組合而成,內容物與外包裝標示字樣差很大,呼籲主管單位正視。

消基會雷立芬指出,2年前便召開「龍蝦丸無龍蝦、黑糖奶茶用砂糖!」記者會,呼籲主關單位重視商品包裝標示,但現僅有泡麵、飲品項目需在包裝外標示「風味」、「口味」字樣。儘管食藥署已有針對部分品項規定,然而,此次消基會抽驗時仍發現沒有蚵仔的蚵仔泡麵仍沒有確實標示,就算有標出字樣的產品,字體仍是小到老花眼還要拿放大鏡看。

消基會直批,多項商品品名與成分標示有明顯落差,現在吃東西就像是在虛擬想像,假裝自己吃下了水果、蝦子,但實際上產品卻是用色素、香料製成。消基會認為,業者並沒有確實標示應符合宣稱的成分,不但可能有宣稱不實的問題,更是讓消費者難以自行判斷選擇。

消基會呼籲,主管單位應將食品都列為同樣規定,尤其是孩童、青少年最容易接觸的零食及飲品,而家長在購買零食時,也要特別留意成分標示,因為商品品名不但可能與內容物有落差,更是含有多樣色素、香料、防腐劑等添加物。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