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專家會議不斷 學者:食品風險評估才重要

新頭殼newtalk/新頭殼newtalk 2013.11.29 00:00
新頭殼newtalk2013.11.29 翁嫆琄/台北報導

國內食品安全問題連環爆,讓民眾不知究竟能吃哪些食物。台大公共衛生學院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教授吳焜裕今(29)日呼籲,政府應該參考歐盟、日本,設立國家食品安全評估機構,建立客觀、可信任的檢驗制度,才能像疾病防治將傳染病隔絕於邊境一般,讓有問題的食品無法流入市面;否則每次食安問題一爆發,政府就召開專家會議要消費者放心,他開玩笑說:「這樣我也能做總統、行政院長了」。

應優質新聞發展協會之邀,吳焜裕今天以近來備受關注的食品安全議題開講。他點出食品安全面臨的最主要問題在於「人死驗無傷」。以塑化劑為例,業者賠償下游廠商數千萬,卻僅需賠償消費者120萬,最關鍵的因素在於,消費者難以針對塑化劑影響健康舉證。

吳焜裕說,由於塑化劑排出身體的速度快,即使消費者的身體因長期食用含塑食品而受到影響,也難以證實因果關係。他認為,政府應該教導民眾如何保存證據向廠商求償,而非為廠商背書,認為只要排出身體的速度快就沒問題。

近年國內接連爆發黑心食品事件,吳焜裕認為,每當事件發生,政府通常以舉辦食品安全會議了結。例如三聚氫胺事件,政府召開國際專家會議,國際專家卻是紐澳駐中國的商務代表;塑化劑事件後,政府也召開全國食品安全會議,並以每年1、2億的預算成立毒物中心,但到目前為止也未看見成效。

近幾個月大統等知名油商接連出包,不但混摻棉籽油當純橄欖油賣,還違法添加銅葉綠素。吳焜裕指出,政府在30日又要召開全國食品安全會議,規劃成立食品雲等計畫,「不能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他認為,食品安全預防策略才是政府應該建立的制度,從產品的生產、製造、處理、儲存、運輸、消費等各流程,都需一一把關,除了管控食品在源頭的農藥殘留,也需預防加工過程中產生有害物質,並將這些檢查流程以生產履歷提供給消費者參考。

吳焜裕表示,食品風險評估十分重要,政府應該成立專門的評估機構,定期進行普查,並對工廠製程、原料、中間產品等分別查驗,新產品上市前也需進行健康風險評估。不過,他也坦承,國內毒理專業人才稀少,政府官員多為食品科學背景出身,大專院校的專門師資也不多,因此政府通常僅遵照國際標準,但卻未評估這些標準是否適用於我國民眾。

至於最近熱門的棉籽油議題,吳焜裕說,棉籽油雖然在國外精鍊過後即可使用,但事實上要100%去除棉酚仍十分困難,精鍊過程也需要特殊設備,並由專業化工人員處理,他認為,政府應該提出國外的精鍊方法及過程,並且查驗國內廠商是否確實有相關設備執行相同的精鍊流程,否則不能說棉籽油一定沒問題。

政府的食品安全把關破功,吳焜裕除了呼籲政府積極改善,他也指出,消費者可以自己來做,例如林杰樑協會有意進行相關工作,大專院校的專業實驗室也可協助進行食品抽驗,一起發揮消費者的力量,重振台灣食品的聲譽。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