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颱風假 國慶晚會 張友驊

交大應用藝術研究所師生聯展 勾勒設計藝術創作迷人處

台灣好新聞/ 2013.11.28 00:00
記者季大仁/新竹報導

交通大學藝文空間28日起至12月18日展出交大應用藝術研究所師生聯展。展出者包括工設組林銘煌老師、視傳組謝啟民老師以及25位學生,以「已為您插撥 You Have A Call Waiting」為主題,展出涵蓋商品設計、平面設計、數位藝術、動畫插畫、裝置藝術、立體作品及攝影等,充份展出交大應藝豐富多元的創作。

此次展出在文宣設計方面也力求突破創新,挑選了半透明輕柔質感的材質當作酷卡,共設計了32種不同聲波的圖樣,海報則利用這不同聲波的酷卡拼接而成,希望帶給大家不一樣的視覺感受!配合本次展出活動,現場還有限量紀念包及每位參展者的個人印章供觀眾選購與蒐集。

「已為您插撥」是通話中偶發闖入的訊號。該訊號代表著撥號方努力想擠進一段關係當中、等待接通、奪取注意、迫切地想要表述些什麼,而如何回應這突如其來的插撥,也將激盪出許多可能性。

展場一樓看到以黑色聲波紋來呈現主視覺與霓虹燈結合的巨型裝置藝術牆,藉以表現出策展主題「已為您插撥」中「插撥」的律動意象,傳達了插撥者直接而急切的發話音,再搭配參展同學活潑的作者照,引導觀眾進入這段邀請與被邀請的插撥關係。展出的作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位外籍交換學生,來自德國Benjamin Franzki的即興塗鴉《What I brought, what I saw, what I did. 》與來自墨西哥Angelica Vadillo的投影作品《I am》。丁安庭將文字轉譯為畫作的《丁點》集結創作者重新謄寫的手寫字及手繪稿,印製成小冊,以作者化身「丁點」為主角貫穿故事。廖雅慧的立體裝置《未決域》如同人在不同時地就有不同的視域與觀點,人永遠無法透視事物的全貌。

二樓展區則展出工業設計組林銘煌老師的作品《ABS rings lamp '1830》運用了參數式設計及3D列印技術,引用大紅燈籠為原型,表面鏤空的圖樣是利用衍生運算軟體Grasshopper設計而成,簡單、豐富又多變的Pattern藉由參數設定,可彈性調整圓圈大小、厚度、疏密、間距、深度等,客製出各種喜好的比例。參數衍生設計加上RP製造技術,成就了新時代的設計語彙。

視覺傳達組謝啟民老師團隊則展出了與工研院服務系統科技中心合作,經濟部技術處所推動之「創新科技體驗與拓展推動計畫」---透過多元展示形式,將艱澀難懂的科技研發成果轉譯為社會大眾能理解與感受的溝通媒介。藉由科技、設計的產學合作及跨域整合模式,透過科技與美學的聯盟及共創提昇美感,創造價值,並透過體驗互動展示的方式,吸引社會大眾及產業觀摩來達到推擴效應,進而發展出未來展示科技的產業亮點。

張志超的互動插畫《一起來畫 小校蟲的世界》期望參觀者動動食指,畫出任何能夠讓小小蟲的世界更豐富的元素!陳韋翰的編織作品《叨叨》表達世界廣的出人意表卻也窄的容易預料,大部份的時候沒有思考,所以無言以對。但保持沈默卻不被容許,總要說點什麼,被要求表示意見,打開麥克風即使腦袋一片空白…叨叨,無話可說。陳伊細膩的代針筆插畫《Autoportrait》敘述新的個體被迫適應生殖能力的成長,在過多資訊所組成的超真實擬物世界裡渡過適應期,彷彿來自羅夏克的墨漬,在解構過程恣意投射成自己的好奇、想像,重構了意識的軌跡,形成赤裸的內在自畫像。郭育伸的療癒作品《過敏性鼻炎》把看到、聽到、摸到、聞到、吃到、體會到的通通塞進鼻子裡,再一次全部擤出來,搞不好就會痊癒了。許博漢的作品《掌紋》有感我們何時觸摸過身邊親人的雙手?他們的掌紋,厚度與觸感敘述著一生的故事。

卜亦樂的作品《時間與空間》以影像、背景、人物、歲數和圖形的交織,把每年留下深刻回憶的人,展現在同一個時間與空間之中,一嚐難得的重聚之感。邱品惠的詩與童話般的模型投影《從前從前》童話故事很夢幻的開始,卻很離奇的結束…違和但很真實。方小嘉以既成物的手法設計的創意燈飾《汪汪》以刷子為材料,發覺燈光透過刷毛產生的光影變化,以及刷子與狗毛的連結衍生此作品。

段欣妤的《衣椅漪》OS:「如果"椅背"能無限延伸,那該有多好啊!」抓著這個隨手披上的生活習慣,把小小的方便拉長,像是幻想世界裡的物件。

吳佳駿的《泥管椅》觀察出水泥、冰冷、廉價、不起眼的特性,但又頻繁的出現在生活周遭。徐佩筠味覺視覺化的《布丁計畫》甜點是治癒壞心情的魔法特效藥,不能吃甜點時就用眼睛欣賞吧! 吳姿賢的作品《打蛋椅 Whisk chair》傳達這世界上的每個東西和物件,除了人類原本賦與自己的本分外,應該還有無限的可能。陳昱丞的產品作品《六號》表達自然界中最常出現的是六角型,生活應該多一點六角的存在,讓我們更貼近自然。謝忠霖的《something just came out》藉由坐在小板凳上繫著鞋帶,這樣的畫面每天上映在家中玄關而啟發的靈感,水總是往低處流,鞋會帶著我們奮力往上爬,累了,方便攜帶的板凳不可或缺的存在。

楊婷婷的互動裝置《我眼中的你眼中的眼》藉由認識的朋友展現自認為完美的神態及喜歡的代表顏色,經由創作者的眼中再透過萬花筒會是甚麼樣子?陳韻竹的《Who I am / Who You are》找尋生活週遭各行各業的潛在藝術欣賞者與作者互動並共同創作作品。黃昱晟發想自燈泡與其包裝之間關係的燈飾設計《【合】》想探討包裝與燈泡間是否有燈具設計的新可能性,包裝是否能變成燈具的一部份,打破過去不同以往的燈具形式。曾泓喻的《結構折紙》希望能透過作品聯想到自己的回憶。

更多:台灣好新聞:http://yam.taiwanhot.net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