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媒體瘋檢驗 學者:消費者團體檢驗更可行

中央廣播電台/沈雅雯 2013.11.26 00:00
食品事件層出不窮,近來媒體為了善盡把關的責任,經常主動送驗食品,進而踢爆黑心事件。不過,在本次的牛奶風暴中,卻引發媒體與政府單位之間對於檢驗方法的爭論。有學者認為,媒體資源有限,公信力容易受到質疑;也有學者指出,政府應該參考國外的做法,讓消費者團體負責檢驗,形成有效的第三方監督。

商業周刊踢爆牛奶事件,卻引發軒然大波。美和科大農水產檢驗服務中心主任陳景川直言,牛奶事件讓台灣「全國皆輸」,媒體處理過程不夠嚴謹卻急著爆料,不但引起社會恐慌,也斲傷自己的公信力,廠商、酪農、政府也同樣受到質疑與傷害。

陳景川說,他反對媒體以自行送驗食品再加以踢爆的方式處理新聞,因為媒體資源不如政府,往往只能抽取少量樣本檢驗,代表性不足,卻引起消費者莫大疑慮。

台大園藝系教授、台灣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祕書長許輔則認為,媒體監督政府值得肯定,這次政府與商周間的爭議,主因在於商周使用的方法不是國家認可的方式,不過這不代表商周的質疑毫無道理,農委會仍然應該了解商周驗出這些代謝物的原因。他說:『(原音)農委會這邊還是應該去追查說為什麼陳老師會看到這一些代謝產物,到底真的是牛吃草來的,還是說酪農他有使用抗生素,這一些是農委會應該要去瞭解。』

許輔說,就是因為社會對於政府抽驗機制沒有信心,才會有那麼多媒體自行送驗食品。他建議台灣參考德國的做法,由政府補助民間消費者組織來檢驗食品,真正做到第三方把關的功能。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