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尖石泰雅青年返鄉故事(下)

立報/本報訊 2013.11.25 00:00
【記者呂淑姮新竹報導】「不對、不對,這個大失敗!」站在老爸羅慶郎用心耕種的田裡,Watan Taru(羅恩加)看著外地來的、很明顯第一次拿小刀收割青菜的記者搖頭。所謂精明的出一張嘴,Watan Taru指導:下刀的地方不能太高啊,這樣一把菜都散開了沒辦法賣欸,要在更靠近泥土的地方才行!從更靠近泥土的根部切開,一顆完整漂亮的青菜賣相才好。

(上圖)尖石前後山大多數為泰雅族人居住,但也有少數漢人、新住民。居民騎車經過見攝影者笑問:「你『看見台灣』了嗎?」仔細見對面山頭社區型似一個小小的台灣島嶼形狀。部落與偏鄉地區,青年返鄉並非只是候鳥一時來去或趕流行搭文創熱,在地與永續是最艱鉅的工程,需要耐心陪伴。(圖文/呂淑姮)

研發無毒農藥 以蟲攻蟲

那把「大失敗」的青菜,從田地收工後,成了大家的早餐之一。現代人平常只會在手機上滑來滑去玩農場遊戲,唯有按著農產地生活作息照表操課一次,才能更進一步體會應當對於土地和食物感謝,以及對於其守護者致上敬意。

尖石前後山的泰雅族人生活的部落裡,以高山蔬果農業為生的人佔大多數,另外還包括了靠竹業、觀光旅遊增加收入的選項。Watan Taru的父親羅慶郎在一旁說起自己的種菜學問:以前山上大家都用農藥,長期下來很多人、還有自己家人都因為這樣生病啦,一次好幾種癌症上身,他真的很不想噴化學農業;後來開始想著「用蟲攻蟲」的方式,把蟲研發改良變成可以噴灑的藥物,「哪一種蟲在哪個時間點、會喜歡吃甚麼蔬菜,像這邊一區的菜我特地要種給牠們產卵長蟲的,不採收」。羅慶郎說著,臉上有種光線透出來,對於生活走向快樂轉變的滿足感。

在自己的家鄉站穩腳步

Watan Taru是一個會讓許多主流觀點這樣形容他的人:「頂著高學歷光環、回偏鄉服務。」政治大學民族系博士班生,Watan Taru剛回到尖石時,是為學生帶課輔與協助學習。他說,當時的經驗讓自己看到很多學生有心向學,但家中環境不允許,所以畢業後沒有太多選擇機會,直接往就業路前進。也有的家長無奈,家中需要有人賺錢養家,求學是相當奢侈的花費。

▲部落青年Watan Taru 說,原鄉工作要看整體,從單一面向來看,較無法看見問題完整的全貌。(圖文/呂淑姮)

早早進入外地的職場、在外結婚生子,這些年輕的泰雅族人已經離開自己的部落和文化很遠。Watan Taru和另一位在尖石工作的泰雅族女性亞弼.達利都努力將腳步在原鄉站穩,讓身邊的親友看見「留下」的重要性。有機會走出去過,才會知道選擇走回來的責任感,也更加勇於承擔。

從接觸國中小的課輔,到推廣無毒農業,Watan Taru的努力,最顯著的改善當然在於部落族人的健康。透過「數位網夢」計畫以及和財團法人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的合作,Watan Taru運用資源找老師們到尖石幫大家上課,也帶著族人到各部落去交流,在行動中建立信心,也讓更多人了解尖石正在發展永續、對生態友善的農業。

亞弼.達利呢?她會出現的場合也很多元。部落的幼兒照顧中心畢業典禮,或者台北的教育類學術研討會,還有街頭上的環境議題運動現場。

歪著頭聽26歲返鄉青年吳蕙雯說了一段泰雅族語,亞弼.達利表情很微妙,然後揮揮手說:「好吧,勉強給妳50分啦!」在各方面亞弼.達利都是吳蕙雯的前輩。能用族語流利溝通,以及泰雅語講的「讓人聽起來就怪怪的但還是聽得懂」,在原鄉工作事務上,亞弼.達利已經相當熟練。

亞弼.達利和Watan Taru兩人都提到,原鄉工作要看整體,從單一面向來看,較無法看見問題完整的全貌。

看見台灣 要看深層結構

像是近來的食安議題,社會關注牛奶有沒有動物用藥殘留、油品是否混充,更應往深層「看見台灣」:我們的土地、水源是否受到污染?山林水土由誰來管、被誰壟斷?其間的犯罪問題例如山老鼠,背後成因、驅策者是誰、造成哪些影響──如此導致了我們無法吃到真正安全營養的食物?

「我們住在山上的,當然要盡力把關。」Watan Taru說的,是指他們所能把關的那幾塊田地。在尖石前後山的泰雅族人生活環境,「反對興建比麟、高台水庫」一直都是共識;在溫馨的「青年返鄉」故事裡不會有大篇幅出現。

但當這些供養菁英的土地,得到的往往卻是個標售價格,而非雙眼看不見的傳承和付出;當偏鄉和部落懷著矛盾心情想讓孩子不再觸碰土地、遠離家園,「返鄉」,這個議題可以有多少延伸?就讓我們別再設限。(完)

尖石泰雅青年返鄉故事(下):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5237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