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大谷翔平 徐名駒 鼎泰豐

左右看:香港焦慮

立報/本報訊 2013.11.19 00:00
左看:是也不是中國因素

初訪香港,熱鬧熙攘的大街小巷間,竟然遍尋不著有名的燉品與糖水店。堪為香港特色的大排檔關門的不少。四處都在開藥店。一早,一堆店家門還沒開,便有人提著行李箱排隊,據說是在等奶粉。還有捷運系統嵌入百貨公司空間,便捷迅速之虞,兩邊盡是空蕩華麗的精品店;買不起的人們,只能坐在走道間。

香港邁入中國區域整合過程,成為不少台灣人觀望並映照統獨問題的焦慮源。無論在人口政策、土地政策與觀光產業政策上,「英國殖民完中國殖民」這類坊間說法,反映的是香港人長期欠缺實質民主自治權利的焦慮與統治者不意圖的後果。

在香港,大排檔與甜點店的迅速消失,反映的是觀光經濟過度仰賴中國旅客觀光市場,造成供需失衡、外來觀光市場輕易撲滅本土商家與文化的經濟易碎性;而無論是自由行、雙非孕婦與有限醫療資源的競奪,問題不是真的出在香港人每日面對的大量中國旅客與「等級優劣」差異,反而繫在兩端區域政府的問題:香港不存在自由民主的選舉,特首的代議選舉,僅留存「雙層代議」的偽民主劇;香港政府從一開始就沒有自主調控審批入港陸客的權力,促成港人對新來港婦女的猜忌。

唯有真正尊重港人民主自治之需求,才有可能重新解構當前歧視叢生與對立白熱化的僵局。

陳虹穎/文化評論人

右看:香港作為前車之鑑

香港人民對於特首梁振英的不滿,大概可以跟台灣總統馬英九民意之低進行PK大賽。關於香港近來引以為傲的本土文化消失,某種程度正是高地價與大規模的市區重建政策引發的後果。碰巧,喜拿納稅人的錢出國考察的台北市長郝龍斌,當初誇讚不絕的香港市區重建經驗,其實被港人罵翻天。

原即地狹人稠的香港,其實堪受不起當前驚人的每日無限制的旅客到訪量。街頭上一時的消費榮景,看起來是空包彈般的華而不實。虛浮的香港消費經濟,大量迎合觀光消費需求不斷汰換,穩定迅速成長的觀光人數,已成為香港當前空間與社會治理的重要負擔。休怪香港人民歧視來港陸客、雙非孕婦,也莫怪當前在港的統派團體大量對於民主派人士的攻擊。政府與人民的關係,是一個巴掌拍不響。加強強國對轄下地區的單方向控制慾,其下場當然禍害到貧富差距越拉越大的在港人民,也當然危害到長期進行區域性社會整合的可能性。

香港的媒體緊縮、貧富加劇、都市更新全面採用土地徵收化與高級化,這一切區域整合過程中,中國因素扮演了重要角色;高度的人口衝擊與資源服務的匱乏,是當前港島寡民的困境。台灣,站在一個抉擇往後25年、50年之路的轉捩點,如何不使香港經濟體質脆弱化?需要看看香港,想想台灣。

陸已興/國小教師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