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全民說故事 一起寫歷史

立報/本報訊 2013.11.18 00:00
【記者郭琇真台北報導】土地公廟前廣場的嘹亮嗩吶、日治時代卑南族建置的綠色隧道,常民的歷史累積,成就了台灣的多元面貌。文化部18日啟動「國民記憶庫」台灣故事島口述歷史蒐錄行動,呼籲民眾說出生命故事,為自己寫歷史。

(上圖)文化部長龍應台18日出席「國民記憶庫:台灣故事島」記者會,她說,台灣故事島不是紀錄官方或學家的歷史而是全台灣人的歷史,沒有被操弄、修改的歷史。

龍應台:書寫國民生命史

為了鼓勵全民一起「錄」下自己的生命故事,文化部推動「國民記憶庫」。文化部長龍應台表示,威權時代的歷史由政府定調,解嚴後的台灣雖然出現了民間寫史,但多數掌握在專家學者手裡,唯有大家一起書寫「國民生命史」,才能將發生在台灣角落的動人故事紀錄下來。

記者會上,文化部邀請了廣播主持人崔小萍、歌仔戲名角廖瓊枝、原住民學者孫大川及和碩董事長童子賢,示範「說」歷史。身穿卑南圖騰服飾的孫大川,娓娓道來今年高齡100歲的媽媽,面對台東因經濟開發地貌改變,今非昔比的感嘆。

孫大川:母親消失的記憶

孫大川指出,成長於卑南族母系社會的媽媽和爸爸生了10個孩子,他的媽媽記憶力很好,年輕時候常是族裡籌備各項大小祭典、傳承部落文化,一馬當先的角色,不過隨著年邁體衰,記憶力也隨之消退,現在的她,只能記得小時候發生的事情。

有一次,孫大川和媽媽從台東市區回到卑南部落,途經台9縣道,媽媽突然發現,日治時期伴隨她上學的綠色隧道景致竟越來越短,道路兩旁開發了,山上也種起釋迦樹,她興起「留給孩子共同記憶的東西越來越少」的感嘆。孫大川說:「記憶有時靠的是故事、照片,有時卻得仰賴空間。」

▲前原民會主委孫大川在記者會上分享自己的生活故事,豐富對台灣的認識與想像。(圖文/姜林佑)

廖瓊枝:得不到的繡花鞋

曾獲國家文藝獎光環的歌仔戲名角廖瓊枝2歲半就沒了父母,出生基隆的她,從小和爺爺奶奶相依為命。4歲時罹患瘧疾,大病一場,嚴重到腦內常會出現各種幻想,最後雖然病癒,卻傳染給了爺爺,爺爺因為沒錢醫治而留了病根。10歲那年,為了躲避二次大戰,他們舉家搬至台中豐原,直到光復,才搬回台北中和。

廖瓊枝10歲就隨著奶奶早起賣油條、枝仔冰,後來,她想擁有一雙歌仔戲的繡花鞋,就不怕夏日工作被柏油路燙到,於是興起學歌仔戲的念頭。為了早點讓奶奶脫離洗衣的勞動,當時在玻璃工廠打工的她,常利用休息時間學習玻璃技藝,有次不小心被滾燙的水燙傷了腳,久久不能痊癒,也因此失去了上台表演的機會。「當戲台上,台下的觀眾紛紛為秦香蓮的可憐際遇流淚時,我的眼淚卻是為沒有獲得鞋子而流的。」

▲歌仔戲名角廖瓊枝現身18日「國民記憶庫:台灣故事島」記者會,說到小時候加入歌仔戲班的故事,不禁紅了眼眶。(圖文/姜林佑)

童子賢:追憶漂泊的父親

生長於花蓮的童子賢,有一個鼓勵他勇於冒險的父親。他常在家裡拿著兒時照片回憶父親,想到父親出身於1930年的混亂時代,父親的孩提時代是躲轟炸機、受日本教育,這讓他想起楊牧的詩〈花蓮〉:「那窗外的濤聲和我年紀/彷彿,出生在戰爭前夕/日本人統治台灣的末期……」他說,每讀至此,他都會想到父親年輕時流浪飄泊的人生而眼眶泛紅。

童子賢的父親以修鐘錶、當義消打火為生,他說,爸爸經營的店鋪後方就有一座土地公廟,歌仔戲、布袋戲、踢鐵罐、捉迷藏、嗩吶嘹亮的聲響、鑼鼓喧天的熱鬧廟景,都埋藏在他最深層的記憶裡,雖然他們家在一場大火中,失去了許多珍貴照片,但在他心頭的回憶永不抹滅。

文化部在全省設置50多處「故事蒐錄站」,遍布本島和離島馬祖、金門、澎湖,民眾除了可自行至蒐錄站錄下生命故事外,也可使用智慧型手機的APP錄製,位於偏鄉的民眾,文化部則提供到府服務。詳細資訊可上http://storytaiwan.tw,或免費服務專線0800-66-00-55。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在「國民記憶庫:台灣故事島」記者會上,分享自己的兒時故事,隨著年齡增長,聖誕樹變小了、廟變小了,能踏入的世界卻變大了。(圖文/姜林佑)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