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社論:企業欠缺「責任經營」的作為

立報/本報訊 2013.11.12 00:00
台灣產業積極布局朝向品牌領域發展已有十餘年,如果要探究品牌發展歷史,甚至可以從數十年前開始追究起,但是從近來的食品安全議題,到電子業者在品牌經營出現狀況,都可以看到台灣的品牌經營已經出現瓶頸,而根源就在於,台灣的企業欠缺負責的態度,以及負責的機制。我們需要企業有「責任經營」的概念。

台灣的政治人物,在民眾的監督下,好不容易建立了一點點的「責任政治」概念,官員的錯誤政策、施政,就算沒有上級長官處分,在民意之下也會形成些微的下台壓力。但是獨獨企業界宛如不受監督的野馬,資本家可以對匯率、稅率等政策指東道西,然後獲得官員迅速而正面的回應,小老百姓可能要在部落格累積數十萬的打卡人氣才有這種能耐;企業霸主靠著經營成果就能說政府應該要考慮用CEO擔任官員,但是學者就算有專業加持,也往往會被質疑「學者未必適合從政」。台灣號稱是儒家社會、尊重知識,內在其實是資本主義,我們對於資本家的尊崇、寬容度遠勝於知識分子。

台灣的商人對於形象頗為注重,熱門議題幾乎都不會放過,品牌經營熱潮時,大老闆們幾乎都會談一些企業形象的理念,然後再以自身的「成功」例子來佐證;企業社會責任是焦點議題時,業者不只是暢談企業做為社會成員應該具備的良心,也會身體力行的從事環保、社會救助;當大部分人還困惑於社會企業與企業社會責任是不是兩個繞口令時,許多企業家也可以談一點這方面的概念。然而,企業家在談論概念性、跟台灣社會有一些距離感的議題,那種侃侃而談的優雅風範,一遇上食安議題就原形畢露。

台灣的食品業是台灣庶民對於品牌的最直接接觸,許多人對於品牌的理解不是從手機、電腦開始,而是始於飲料、糕點這些食品廠。然而從塑化劑事件到最近的混油風暴,食品業遇到問題後先是口頭道歉,然後用銀彈刊登啟事自清,甚至重金買下廣告密集播出,接著就是以降價表達懺悔。業界不斷出招讓人眼花撩亂,但是從企業形象的危機處理角度來看實在是不合格,刊登廣告、買時段、塑造形象的金錢,全是從消費者手中賺來的,其中更有許多廣告預算是來自於賣出有問題食品的獲利,而降價更是吃定台灣人的寬容,業界隱含的邏輯似乎是「犯了錯沒關係、只要給點甜頭吃就會被淡忘」。

業界有恃無恐,似乎從不對於犯錯而戰戰兢兢,也不擔心企業的信用破產,非常悠閒。畢竟,近百年內的台灣資本主義商業史當中,幾乎沒有企業因為傷害消費者、違反信用、標示不實、表裡不一而倒閉,反而是「大到倒不了」的例子比比皆是。資本家的黑心商品既沒有政府法令可以制裁,事後也容易被淡忘,只要還能賺錢就連股東都未必會去追究責任,儼然是「惡有惡報」的最佳反例。相較於商業界的悠遊,台灣的政治圈就坎坷得多,政治人物說錯話、做錯事要擔心政治事業終結;小老百姓更是戰戰兢兢,平日上班要承擔工作壓力,還要害怕不景氣這種外在因素會影響個人的飯碗。獨獨商人是化外之民。

從塑化劑、毒澱粉到現在的混油事件,平日看似精明的商人全都裝無辜,見不到任何業界內的自清作為,也沒有任何管理層負起責任。沒有責任、沒有制衡,企業就不會進步,具體的狀況就是,當初為了成本而買進有問題原料的管理層,還會繼續負責相關的產品開發、經營決策,甚至隨著年資加深而擴大負責的範圍,結果就是,一般人會再次買到問題食品而受到傷害。

如果企業沒有責任經營的概念,或許,該是民眾用拒買讓業界受到教訓、真正感受到制衡壓力的時候了。

(圖說)味全公司與頂新製油公司於2013年11月5日在各大報刊登聯合聲明,內容除了公開致歉外,同時表示未來所有油品原料將自行進口與管理。(圖文/中央社)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