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讓人心涼的食品業者良心

立報/本報訊 2013.11.05 00:00
食安問題就像是未爆彈,最新爆出的事件就是頂新製造的食用油也摻用了大統有問題的食用油,然後再由味全掛牌上市,頂新、味全兩家董事長也為此事而公開道歉,表示食品是良心事業等等。整個操作模式幾乎與兩年前的塑化劑風暴一模一樣,廠商都堅持是在不知情的狀況使用了有問題的原料,並表示不會再犯。

(上圖)味全董事長魏應充(前)於2013年11月5日親上火線召開記者會對社會大眾道歉,並將設置新台幣5,000萬元消費者準備金,並已主動向台灣食品GMP發展協會請辭理事長一職。(圖文/中央社)

到目前為止的食品安全議題,業者的反應已經戳破了兩個神話:市場競爭有利於消費者、廠商都高度專業。

資本主義社會對於競爭性的市場機制都有一定程度的肯定,認為廠商之間的競爭會帶來良性的後果,比較陳腔濫調的說法甚至可以講出「消費者是最後贏家」的八股。但是近兩三年的食品安全議題,每一樁都可以看到所謂的「市場競爭」機制是空談,只是便於廠商之間形成一個向特定幾家廠商購買原料、然後形成互相供貨機制的共犯結構。「競爭」並沒有讓廠商去努力開發產品的差異化,然後為了不同的價位、產品特性而去使用不同的原料,反倒是集結成為一個有共存共榮默契的團體,然後彼此之間採用相同的原料。

更詭異的是,歷經大風大浪而發跡的業者,在面對原料時,突然都像是一般的消費者,完全沒有食品經營、技術的專業,就像是純潔小白兔進入凶險叢林。歷來的商業財經雜誌都會強調業者在邁向成功過程中,除了要有膽識,還要有專業、判斷力,簡單的說,「資本家所思考的高深層次跟一般人是不一樣的」。但是看慣了媒體造神文章還差一點就被洗腦的人,在這次的毒油事件中應該會很錯愕,因為業者幾乎都擺出「不知道油的品質有問題以至於誤用」的態度。

這種狀態非常反常。稍有一點工作經驗的人都會知道,只要在一個行業待了幾年後,就會累積出一些對於工作品質的認知,服務業會知道何種服務稱得上好品質,製造業則會輕易分辨出原料、成品的品質等級。只要稍稍觀看一些採訪小吃店、名產業者的節目,幾乎都會看到老師傅對於原料的細微差異侃侃而談,但是台灣的油品業者對於採用有問題原料一事,卻像是一夕之間對於自己的專業得了失憶症。一個油品業老手為何辨識不出油品的好壞?為何不能看出油品摻雜了非天然添加物?業者沒有提出解釋,不得不讓人懷疑,如果不是刻意隱瞞實情,就是真的不具備專業能力。

而更詭異的是,台灣商業界沒有展現負責任的態度。台灣的政治人物做錯事、受到眾人訾議,大多是下台以示負責。國外的商業界也不乏類似案例,業績不好、產品出包、講錯話的結果當然是要有人負責。數年前蘋果電腦的地圖服務出錯的「地圖門」事件,導致負責的高層撤換下台;數日前美國電子業者高通(Qualcomm)的高層對於手機內的處理器發表不當言論暗損同業,引發業界議論,結果是當事人調離現職。許多公司就算是為了形象沒有立即「處理」人,也會在風聲平息後安靜地讓當事人離開,這不僅是為了企業的形象,也是為了樹立公司內部的管理紀律。

但是這股負責任的風氣卻與台灣的商業界無緣。最常看到的就是本地企業的執行長就算是做錯事、管理失當卻還被慰留,食品業界在近3年的食品安全風暴中,也不遑多讓。每次的食安事件後,只見公司登報道歉、高層表達歉意,當初做出決定要採購問題原料的管理層,事後沒有聽聞任何被撤換、整頓的消息。

這已經不是單純的「公司內部議題、外人不需置喙」,而是企業形象議題,如果消費者在事後回想業界裝無辜的樣子,然後又發現當初採購問題原料(或是依業者說法無法辨識出原料有問題)的管理層都仍在位,是要如何讓消費者具備信心?食品業者高喊良心,但是實際作為卻讓人心涼。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