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包容過世 天氣 國土計畫法

諾貝爾漢學大師 師大開課授經典

立報/本報訊 2013.11.04 00:00
【記者李宜霖台北報導】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國際漢學大師、瑞典學院(Swedish Academy)院士馬悅然(N.G.D.Malmqvist)接受台灣師範大學聘書,擔任師大講座教授,未來將在師大開課,講授古典與現代文學的經典作品,搭起瑞典與台灣的學術橋樑。

(上圖)瑞典漢學大師、瑞典學院院士馬悅然(N.G.D.Malmqvist)4日蒞臨台灣國立師範大學,正式成為師大禮聘講座教授,開授短期課程。(圖文/姜林佑)

林語堂與老莊 讓他愛上中文

1940年代,馬悅然在瑞典的大學攻讀拉丁文跟希臘文,夢想成為一位拉丁文老師,後來他因緣際會接觸了林語堂的作品,也開始閱讀莊子、老子,發想要讀懂莊子、老子的原文,改行學中文;學了兩年中文後,前往中國四川進行方言調查,回瑞典後致力於漢學研究與翻譯工作。

馬悅然曾翻譯過中國古代經典給西方世界,包括《道德經》、《水滸傳》、〈桃花源記〉、《西遊記》,也將當代華文作家作品譯介到西方,包括沈從文、艾青、聞一多、北島、顧城、高行健、商禽、楊牧、李銳、曹乃謙、舒國治等。

馬悅然認為,一個翻譯家是兩個主人的奴隸,一個主人是他的讀者,另一個主人是他所翻譯的文本的作者,他必須對得起兩個主人。

翻譯家所面對的是文本,他的義務是把那篇文本盡可能好好地譯成另一種語言,一般來說,是自己的母語,他甚麼都不能加,甚麼也不能刪掉。他批評,有些出版社會要求刪掉一些文章,有些翻譯家也會刪掉一些片段,原因是擔心市場和讀者不能接受,他認為不應該這麼做。

馬悅然說,原文作者是一個創造者,最理想的翻譯家是一個熟練的匠人,匠人的工作是建築兩個文化之間的橋梁,非常重要。作為一個翻譯家,他有責任將自己欣賞的作品譯成母語,讓更多人觀看,可惜很多漢學家認為翻譯沒價值,比不上研究工作,但沒有翻譯,就沒有世界文學。

馬悅然指出,中國跟台灣文學作品不同,他光看幾頁就了解其中的差異,台灣的位置早已進入世界文學的範疇,台灣是詩人最多的地方,很多優秀詩人如洛夫、商禽、瘂弦、羅門等,擁有世界級水平,但是翻譯至西方世界的作品不夠多,台灣應該要請最好的翻譯家,廣為翻譯成多國語言,不只是英文。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