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寫給想當全職寫手的參考

立報/本報訊 2013.10.30 00:00
■宋竑廣

我現在的收入大多數來自固定專欄,基本上是全職的文字工作者,由於這樣的工作沒有固定的應徵方式,加上對於有興趣寫作的人有吸引力,偶爾會有好奇的讀者,因此想寫篇「答覆」,並分享一些初衷。

先說就工作志願而言,因為經濟的考慮,最初我沒有成為文字工作者的想法,大學念的也是商科(雖然盡可能地修習文史方面的課程),參加過文藝社、拿過校內的小說獎,但不覺得自己的寫作天分有到志業或職業的程度。大學畢業時,想說不會再碰到作文課寫作文了,有點悵然,但也就這樣了。

從個人寫作到專欄

就寫作來說,20歲的時候有興趣去寫一些往「文學」方向發展的東西,多愁善感地寫些較為雕琢的句子,比方說:「彷彿黑夜啟蒙我的視覺,我看見流星拒絕我許願。」不過一方面是覺得在那樣的尋思之中,心會不快樂,一方面是經歷過大病,覺得大腦計算能力虧損,只能負擔簡單的話,不能也不想吸收修辭曲折的話。

但既然寫作常常是思考活動或分析,更正確地說,或許是「可以的話就以簡馭繁」吧。比起個人的內心世界,更傾向寫具體事物的新聞,傾向寫更客體、具體或現實的東西。我覺得,對於貧病,再好的慰語都不如實際的幫助吧,雖然我只能寫寫東西,不能做些撒下鈔票給人之類的好事。

在我定期寫立報專欄之前,因為想幫忙宣傳議題,便視時機主動投稿,有時候是新聞有時候是編譯,後來沒過多久得了個獎。立報編輯說,我的新聞稿件不太需要改,總之可用、可以建立起跟編輯的互信就好,沒什麼大志向。由於現在每週送出的字數不低,相信會有些粗糙之處,但基本上自己都重看過。

當有人問我怎麼得到專欄的時候,我會先建議對方能有持續供稿的能力,長期的平均表現比偶爾1、2篇的傑作重要。我想,對編輯來說,寫手穩定供稿可以避免腦神經衰弱,曾有人要接專欄,結果第一篇就卡關,也從友人那裡聽過臨時開天窗的。我自己是很懼怕臨時抱佛腳的人,所以手上2個時效性較低的專欄,存稿都在1個月以上左右,其他有時效性的專欄,幾乎都是一出稿便補稿。

至於專欄的來源,立報專題版日本教育專欄是邀稿,在此之前,已經在同一版面投稿過數年,大部分也都是報導形式,或許算是可馬上調到前線的前業餘寫手吧。生活版好像是習慣成自然,投投投投久了,不知不覺地就變成現在這樣,也沒有哪一天說好開始固定供稿。期間第二任版主主動說我可以兼寫中島美雪專題後,對於供稿更建立起信心,因為這方面我已經寫了150萬字,取之不盡,不過還是會配合版主的希望調整。

分享與建議

在立報之外的某房屋介紹部落格的週專欄,老實說是朋友給的機會,但接之前我猶豫了一陣子,後來一方面想清楚靈感來源,也就是供稿能力的問題,一方面也是經濟壓力使然。如前所述,最初我並沒有一定要當寫手的想法,只是因為身體不好需要休養,無法做一般工作罷了。雖然以前在網路上話也很多,印象中曾經留下8千字以上的留言。在某環保部落格的月專欄是邀稿,先前跟邀稿人並不熟識,我想是因為常觀察日本節電與再生能源新聞的關係吧。

大體上,儘管也有朋友關係牽線的邀請機會,但沒有真的毫無事前耕耘的,以最近登上主流媒體雜誌的某篇同志政治報導來說,關心相關資訊已經有數年的時間,寫來不但順手而且懷念,像是報告會定時連絡的老朋友的消息一般;與其說有什麼文筆,不如說是一些關心的題目有了累積,可以整理出好的資訊,讓肯賞識的編輯說聲謝謝你投稿,賓主盡歡,不能盡歡的當然就不叨擾了,也有覺得我寫得不怎麼樣的編輯。

有個小成就想特別提一下,偶爾都會有因為散文而來加臉書好友的讀者,個人最喜歡記錄這種結緣關係,像是喜歡〈老狗玩不出新把戲〉而來的影展工作者王冠人先生,或者最近有人因為〈比我愛你的話好聽的有很多〉而來。在臉書上詢問別人為何加我好友時,對方能直接說出文章名時感覺很不錯。

最後,最重要的參考資訊,收入。如我某朋友說的,當別人常說我的工作是我喜歡的、很羨慕之類的話時,他頂多說羨慕我時間自由,不會羨慕我的收入。只是想做這樣的事情的話,可以跟我偶爾寫的無償新聞一樣,想寫就投給編輯試試。

動力:我常覺得,人世間有許多無奈,又或者許多事情的成功,不是一己之力就能決定,相對來看,書寫是相對自由、比較能掌握在自己手上的,這種變魔術般,在文字世界裡寫了一間房子就有一間房子的感覺,很令我珍惜,甚至是一種救贖。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