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詐騙 新聞 mlb

客說客話:脫去刻板「義民」外衣 展現族群和諧

立報/本報訊 2013.10.27 00:00
■許時烺

台北市客委會今年從10月18日至20日舉辦為期3天的「2013台北客家義民嘉年華」活動,此活動近年爭議不斷,今年又因客家團體的被要求分攤經費爭議負面新聞不少。活動其間,15日也舉辦一場「台北客家義民嘉年華定義探討座談會議」,邀請專家學者探討義民祭典的命名及活動內容,讓學術及實務能夠交流互動,並找出台北客家義民傳統與未來的發展方向。

傳統上認為義民爺是台灣客家人一項重要的傳統信仰,義民祭在台北舉行原因是自民國77年開始,旅北客家團體台北市中原客家崇正會為了因應工商社會的變遷團結客家和方便大台北地區的鄉親就近祭拜,於是會議便決議到新竹新埔枋寮義民廟恭請義民爺牌位北上,在青年公園舉辦有史以來台北市的第一次義民祭典,此台北義民祭起始之濫觴。

義民爺北上需在台北臨時搭一個祭拜場所,而昔時寺廟多建在山上,但為了方便善男信女和老人行動不便因素,每逢祭祀時鄉人也都會在山下設個「厂」供人祭拜,有趣的是客家話這「厂」字原來是「庵」和「棚舍」的結合體,使用「厂」字原是表達「庵(ㄢ,小寺廟)」的意思,但讀音時卻讀成「廠(ㄔㄤˇ)」音,此可謂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盡是學問矣。

義民祭典在台北市青年公園舉行以後,此後便緣例成規先後在七號公園(即大安公園)、中崙、建國北路、信義區公所旁廣場、華中橋下、松壽路A-13停車場各處都隆重舉行過義民祭典,轉眼至今已邁入第26年,成為台北市一年一度的客家民俗文化盛事。

然而爭議不斷的台北客家義民祭典,我們不禁要問究竟義民祭該如何定義才適當?其未來的發展方向又究竟為何?

我們認為傳統所謂「義民爺」,應該指的是台灣民間信仰,祭祀在械鬥、民變、戰爭中犧牲的先民。如台南赤崁樓《義民祠》指的是乾隆年間林爽文事件;高雄內門《義民祠》指的是道光年間張丙事件;彰化芬園《義民祠》指的是道光初年漳泉械鬥;彰化永靖《英烈祠》指的是道光初年漳泉械鬥合併引發的閩粵械鬥;中壢後站《忠義祠》指的是甲午戰爭兵勇等多種。

至於台北市客家「義民祭」,我們從其歷史沿革來看,顯然是指清乾隆五十一年11月(西元1787年1月)的林爽文事件,且其中更有所謂紀念「客家人因協助清廷平亂而喪生的義民」,在意義上與他處義民有所不同。

林爽文事件為清治時期台灣三大民變之一,因台灣府知府孫景燧取締天地會,導致林爽文率眾反抗「起義」引起,然時清廷在某種程度上靠著漳泉及閩粵械鬥之歷史仇恨獲得「義民」支持而平定,但之後清乾隆皇為了「嘉」獎諸羅縣義民「義」舉,而將諸羅改名「嘉義」,可見並非獨褒客家「義勇」甚明。

由上,個人認為「義民」一詞不應為客家人獨有,而封建時代的「義民」也不符合現在民主時代潮流,台北「義民祭」活動應朝向更高階的族群和諧方向發展,永不再自相殘殺,方為台灣之福。

(客語教師)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