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同志遊行點出「性難民」 拒絕虛偽的進步

yam蕃薯藤新聞/林郁倫 報導 2013.10.24 00:00
「性難民」因為自己的「性」(性傾向、自我表現、性行為喜好…等)不被主流社會道德價值觀接受,而遭受壓迫和歧視,背負汙名,甚至因此在法律上遭受不平等對待或蒙受損失者,都是性難民。 2013同志遊行「看見同性戀2.0─正視性難民,鬥陣來相挺」,出現了一個令人屏息的字眼「性難民」,關於名稱,台灣同志遊行聯盟表示,台灣的同志遊行邁入第11年,雖然許多同志的生活已有改善,但仍有許多壓迫與排擠存在,只是隱藏於角落,因此遊行決定重新走回原點,並邀請愛滋感染者、藥物性愛等被汙名化的社群一起站出來。 虛偽的進步 重申「看見同性戀2.0」 十年來,台灣同志遊行從八百人走到破五萬人,然而,包含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等等的各種性多樣社群,並沒有因改稱自己為「同志」而擁有較以往更友善的環境,也沒有因為改稱「同志」而比較獲得主流社會的理解和認同。同志看似有了性平法、性別教育、兩公約,但「同志」在今日的處境也許跟十年前一樣地脆弱。因此本屆刻意不使用「同志」二字,原封不動沿用2003年的標題。一方面是希望提醒社群內部,改稱「同志」對消除歧視沒有幫助,另一方面,藉由一字不漏地重覆2003年的標題,來突顯十年來社會環境與觀念的停滯不前、原地踏步。 回到2.0的部分,在十年間,除同性戀外,各種認同名詞開始出現,性多樣社群內部不同質性的辨識度亦更加多元化。但面對到性多樣社群外的社會大眾,是否能明白除同性戀之外,還有Bi、跨?看得到LGBTQIA的文化或性嗎?在這貌似 2.0 的進步進程下,也想凸顯這種「虛偽的進步印象」,整個社會從來不曾真正給予同志平權以及談論自己的資源、權利,只是「一群非異性戀的同志」。在這裡,同志的去性化,更加強某種一派和諧、保持安全距離的狀態,並且也成為不去碰觸 性 / 文化 的好方式。只要一談到性,就是骯髒、染病、不能傳宗接代、性愉悅的罪犯。(台灣同志遊行聯盟)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