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交介面:白色記憶,恐怖失憶

立報/本報訊 2013.10.23 00:00
■吳哲良

「殭屍路跑障礙賽」與「五0年代白色恐怖犧牲受難者秋祭紀念追思大會」本訂10月26日在北市馬場町紀念公園舉辦,路跑主辦單位基於尊重罹難者而決定改期舉行,此美意值得讚許。不過,改期聲明稿將二二八與白色恐怖混為一談,實為美中不足。誤把白色恐怖時期等同為二二八事件,甚至僅知或偏論二二八而遺略白色恐怖,並非單一現象。弔詭的是,儘管白色恐怖歷史相對受到漠視,「白色恐怖」、「威權復辟」在馬政府上台後又成為在野黨、媒體、社運抗爭慣用的詞彙,彷彿白色恐怖的歷史脈絡已為人所識。

究此兩項政治暴力的歷史責任,國民黨當然責無旁貸。然而,「白色恐怖」既作為方便的抗爭用語卻又遭漠視與誤識,這正好反映台灣20年來政治意識的轉變。1949年戒嚴、國民政府敗退來台、1950年韓戰爆發,蔣氏政權從國共內戰銜接上美國佈局的冷戰框架,針對左傾份子大規模「掃紅肅諜」,整個50年代約有8千人被處死;一直到1987年解嚴前,白色恐怖擴展為思想控制,致使受政治迫害者達十幾萬人。迫害數量與時距昭昭顯然,這段歷史記憶為何遠不及二二八事件矚目,甚至被誤作二二八的延伸?80年代末勃興的本土化運動與台灣國族主義將國民黨以外來殖民政權論述之,並建構出受害的「台灣人悲情共同體」,而二二八事件的官民衝突性質更符合外來政權壓迫的簡化政治論述。若從二二八論述中一味強調本省人被殺而忽略外省人遭害的片面記憶來看,對象不分省籍、階級的白色恐怖並不便於作為政治操作的歷史工具。

反諷的是,當前兩岸關係趨於和平穩定,政經往來以及民間交流日益頻繁,以往因反共而施行的「白色恐怖」,現在反倒成了一種方便的政治指控,作為標籤親中賣台的思想檢查工具。在民主社會中,將政治立場不同的執政施為任意指為「白色恐怖」,不僅無助於人們重新認識白色恐怖的歷史,更有可能抑制那段恐怖統治的記憶。若把兩岸朝向和平發展的種種可能方案均輕率地貶疑為背叛台灣,那麼,50年代左翼的聲音與慘境很難在白色恐怖的平反與補償程序之後獲得肯認。

無論是「二二八」或「白色恐怖」,越是成為方便風行的政治符碼或政治標籤,便越接近情緒宣洩的口號,歷史的深厚度則扁平為顏色般的印象。「白色」或許被記憶了,但先輩們曾經歷的「恐怖」是否是失憶的呢?

(社大講師)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