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特斯拉股價 台股 鄭雨盛

樹梅坑溪變陰溝 社區藝術救援

立報/本報訊 2013.10.22 00:00
【記者郭琇真台北報導】沿著淡水河竹圍碼頭,循著溪流而上,可以看見經過家庭廢水、養豬戶污染的臭水溝,這條臭水溝名為「樹梅坑溪」,早年溪畔長滿原生樹梅樹,不過,因為經濟產值不高再加上都市化發展,野溪變成陰溝。在地文史工作者為了喚起附近居民的重視,3年前啟動「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在溪流沿岸辦早餐會,拉地區耆老創作故事劇場,邀鄰近學校將教育場所拉到戶外。

(上圖)「遊河日誌─從樹梅坑溪走來」的展場入口以130張廢棄課桌椅構築起河流下游涵洞的意向開始,讓民眾逐漸了解溪流鄰近地區的都市發展與污染歷史,進一步回溯河川純淨的源頭。(圖文/楊子磊)

養豬廢水污染溪流

在竹圍捷運站開早餐店的陳鍊忠住在竹圍已有40年,出生於淡水崁頂里的他,小時候父母曾為了教育關係,全家搬至北投,直到16歲那年,他才在竹圍落地生根。「當時的樹梅坑溪清澈無比,岸邊生態豐富,有白鷺鷥、螢火蟲、青蛙,常有老鷹在上空盤旋覓食。」陳鍊忠說,在竹圍國小尚未成立時,附近小朋友得沿著溪流而上,途經五仔厝、登山古道,才能到坪頂國小上學。

隨著都市發展,25年前樹梅坑溪的部分河道遭水泥掩埋,陳鍊忠指出:「溪流一旦加蓋後,就無法接觸陽光,它會發臭,垃圾很容易躲藏。」再加上家庭廢水、養豬戶排泄物的污染,造成樹梅坑溪的現況。

藝術家與居民對話

3年前,在地文史工作者開始對這條臭水溝的身世產生疑惑,他們追溯源頭,發現樹梅坑溪的多元樣貌,因此發起「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連結在地社區和民間團體的力量,結合藝術行動和環境生態。竹圍工作室的李曉雯表示,他們每個月固定沿著河道舉辦「早餐會」,利用在地當季食材烹煮特色美食,凝聚居民,開啟對話的空間。

竹圍工作室還拉了竹圍福德里的民眾,進行故事劇場的創作,以主題式的概念發想,延續公共議題討論的空間。後來這群藝術工作者深入竹圍國中、文昌國小,李曉雯說:「我們想打破教育只能存在於教室的框架,將孩子拉到戶外,真實接觸身處周遭的環境,達到環境教育扎根的目的。」

參與藝術行動的文昌國小教師姜秀宜表示,她利用綜合活動課,邀請文史工作者到課堂說故事,並帶小朋友實地到樹梅坑溪的上游「雙溪」走訪,將看見的景象用圖畫呈現,未來還要將紙上畫做成立體裝置藝術。就讀文昌國小4年級的李若涓以《環保彩虹椅》為題,繪製1個以藍色為基底、上頭充滿小魚的座椅,她說,雙溪河流的河水很清澈,可以看見魚群,小時候爸媽會帶她到這玩,她覺得適合拿著一張舒服的椅子,坐在岸邊靜靜欣賞。

▲「秘境」展區以竹子編織的造景結合孩童的影像,呈現出早期竹圍地區一條孩子們通學古道的氛圍。(圖文/楊子磊)

政府介入整治

為期2年的「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後來入圍了台新藝術獎,目前正於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展出,策展人楊智富表示,此次展場設計以樹梅坑溪下游的髒亂開始規劃,民眾透過進入由課桌椅堆疊而成的涵洞,一路而上,沿途領略樹梅坑溪中游飽受豬舍、工廠危害的水質環境,隨著學生參與的藝術作品,再回到溪流上游,看見樹梅坑溪的清澈景象。

李曉雯說,藝術行動促使了新北市水利局的關注,水利局將樹梅坑溪納入了今年環境整治的重點地區,已經舉辦多場公聽會,這將是目前行動最關注的焦點,她指出,樹梅坑溪最大污染源就是養豬戶排放的排泄物,這部分有賴地方政府和業者進行溝通。

在地居民陳鍊忠指出,因為溪流水泥化的關係,每當暴雨或颱風來臨,樹梅坑溪下游就會氾濫,他希望未來下游能建置滯洪池或生態池,解決淹水困境,並將目前掩蓋樹梅坑溪部分河段的水泥地全部去除,讓樹梅坑溪重現原始樣貌。

▲「遊河日誌─從樹梅坑溪走來」策展人楊智富表示,本次展覽的結構是以溪流的意向為主軸,展現出樹梅坑溪所蘊含的許多議題與能量,他強調孩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應該多給孩子實際走入環境與生態的機會。(圖文/楊子磊)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