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枋寮鄉陳清烈海鱺養殖獲優質水產雙標章認證

大成報/吳富正 2013.10.20 00:00

【大成報記者吳富正/屏東報導】

 枋寮陳清烈從事海鱺養殖,是第一位從海上移到陸上養殖的漁民,最近更獲屏東縣政府頒發屏東優質水產雙認證標章,陳清烈表示,提供符合衛生標準的魚產讓消費者食用,設有加工分切場,依市場需求分為新鮮貨及切片,獲市場歡迎。陳清烈指出,從95年開始養海鱺,以往海鱺都要養到8-10公斤才撈出來賣,他改變方式,只養到1.1-1.2公斤就開始賣了,因為他把通路設定在餐廳及外燴業者,大節日一天可出貨3000公斤,一條一公斤多海鱺整尾料理好可擺一盤,飼養過程中一定會有參差,超過一公斤多的就養大一點到4~5公斤,可以切片如魚排、魚肉、魚頭、魚骨、魚肚,用小包裝方式,供應牛排店、火鍋店及量販超市,都有不錯的銷售通路。

 曾獲100年全國模範漁民的陳清烈提及,一年中放魚可分兩個季節,大約在中秋節和清明節前後,冬季魚長的慢,養成時間7個月,夏季則4-5個月就可捕撈,目前2公頃多的漁塭全數養海鱺,共約6萬尾,分5池養殖,算是全台養海鱺的首位。由於符合藥物殘留檢驗及優質水產認證的海鱺,口味不輸「紅魽」,可望成為熱門搶手的魚種。

 屏東縣府農業處姚志旺副處長表示,陳清烈多年的努力成果因88水災而付之流水,當年損失上千萬,但陳清烈並沒氣餒,重新再出發,4年後再現海鱺養殖榮景;55歲陳清烈原從事織紡工作,後來轉行養草蝦、龍蝦和斑節蝦的養殖,但因蝦子病變難養而結束,後來經營魚苗中間育成工作,也就是把魚苗養成小魚後再交給漁民養成大魚,主要魚種有紅槽、紅紗、石斑魚,而最後全心投入海鱺養殖也是巧合;澎湖漁民交付陳清烈養一批海鱺苗,但大到一定程度都還沒來載走,陳清烈乾脆把這一批苗全留下來自己養,因為以前海鱺都在海上以箱網養殖,他嘗試在陸上養殖,和海上的飼養方式不同,陸上較好控制料及量。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