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李惠惠 觀古鑑今的新聞人生

蕃騰人物/周宜樺 專訪 2013.10.04 11:05

「台長」是垃圾桶?!

李惠惠說起話來依然有著當家主播的專業口條,字字清晰。一頭俐落短髮,穿著polo衫與牛仔褲,直接打破我們對「新聞台台長」的想像。說起當年剛入行做記者時,李惠惠笑說:「我也是穿T-shirt和牛仔褲阿!還被主管叫去問:『妳穿那麼休閒跑新聞,出去代表我們電視台…不太好吧?』。」

時間晃眼過去,經歷主播、製作人、採訪組長、新聞部經理、主任秘書,李惠惠「始終如一」,依舊散發青春活力,清楚地告訴我們,歲月未在她身上留下痕跡。穿著彰顯一個人的性格,而隨和爽朗或許是對李惠惠最直接也最貼切的形容詞。熱誠待人如她,毫不保留地分享自己工作中的大小瑣事,提及台長的主要工作,她不加思索的回答:「台長其實就是大家的垃圾桶!哈哈哈…公司裡有誰心情不好、工作不順,大家都跑來找台長吐苦水!」

身處高位的女性主管通常不靠氣勢取勝,而是發揮女性獨有的柔軟心靈。和李惠惠相談幾句便可發現她的真性情,還有,她是一位重感情的主管。「其實,台長的主要工作就是人力的管理和節目編排,負責領導並達成公司規定的目標。」

「但對我來說,最困難,同時也最有趣的是『與人相處』。台長這個職務需要面對很多人來來去去,這邊的員工都很年輕,每當要對這些小朋友說他們不適用、或是他們被挖角了,我都很難過,為什麼沒辦法提供他們更好的學習環境?總而言之,對我而言最困難的還是面對『離別』,這也是我一直在學習的課題。」

媒體是「放大而非造假」

大學時期,李惠惠念的是台大牙醫系,卻一心想棄醫從文,轉進歷史系。「我跟牙醫系和歷史系的教授談過後,他們都覺得很不可思議。念牙醫雖然無聊,但薪水較好,念歷史雖然有趣,但將來不知道能做什麼。」大學最後一年,大家都在找工作,朋友告訴她台視正在招考記者,於是李惠惠決定試看看,便從一千多人中脫穎而出,成為僅三個名額中的一人。因為考進台視時還是學生身分,主管破例替她保留這個職位,更在李惠惠決定繼續攻讀歷史研究所後,開放半工半讀的機會。一週七天,李惠惠不是在讀書,就是在工作。(圖2012金鐘獎/東森新聞提供)

「那時我研究所的同學們也幫了我很多忙,他們可能想說我這小子也沒什麼時間、寫不出報告,替我減輕了很多負擔。」不過一般念兩年的研究所,李惠惠還是認認真真地讀了四年。

「這一路走來,我遇到很多貴人。」在訪談中,李惠惠不斷提及她的感念之情,包括學校的教授們、台視的主管們,加上電視台漸進式的培養,讓她有機會一路爬升。李惠惠選擇以微觀的鏡頭看待自身以外的人事物,「當記者,要懂得與不同人交流。像是坐計程車,可以和司機大哥聊天…,我們要有能力從不同面向去觀察,因為社會中各式各樣的小人物,就是最真實的社會面貌。」但對於自身輝煌的學經歷,李惠惠稍稍帶過,像課本上一條朝代時間軸,簡單清淡地訴說豐功偉業,「我覺得若要說我成功,那只是因為我有熱情、對事物有好奇心,報導每一則小新聞都像是第一次報導,希望讓觀眾感受到我那份熱情。」

「很多人說台灣媒體是個亂象,但媒體反映社會,這是無庸置疑的。畢竟新聞可能『放大』但不會造假。」對新聞工作的定義,李惠惠直言這是「一個『勞力』和『腦力』密集的行業」,跑新聞講求速度、迅速釐清人事時地物,「要善於傾聽、懂得和對的人請教、學會建立人脈。」

今日新聞 明日歷史

不論是讀歷史,或是讀人生,嚐盡酸甜苦辣鹹的李惠惠,藏著金山銀山的智慧,和一身舉重若輕的好功夫。以資深主播之姿,接掌東森S台,歷經一波三折,李惠惠撐起現今的東森財經台。

「我們隔壁台也是報財經的,要如何在人家隔壁開店,賣一樣的東西,又有好銷路?」遵照「市場區隔」的行銷哲學,李惠惠帶領東森財經從改變節目內容做起,選擇貼近大眾生活的財經新聞,走深入淺出的路線「其實我們談『錢』,跟生活中每一刻息息相關,所以我們決定做『普羅財經』。從收視率來看,的確是在目標族群中做出口碑。」(圖李惠惠、廖慶學/東森新聞提供)

當年,李惠惠相信自己的熱情,執意選擇念歷史、考研究所,「家人們當然是沒辦法接受,要我自己付學費。」所以事實上,李惠惠還沒考進台視前,就開始訓練自己讀書兼差的韌性。論及現在的年輕人,部分似乎是過著相對輕鬆的生活,不一定要念書、不一定要找工作,好像也餓不死。「但無論是選擇做什麼,都要有準備、有熱情。培養國際競爭力也是很重要的,現在年輕人要競爭的對象不侷限於台灣,而是跟全世界比。我們新聞台也曾做過國際財經的節目,但收視率不理想,種種考量下只好更換。」這樣的狀況恰好反映了台灣對國際新聞的接受度、敏感度不足。「或許現在電視不是唯一的新聞平台,很多年輕朋友習慣透過網路來瞭解這世界,但我想提醒的是,也要藉此學會思考訊息的來源和正確性。」

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構成了我們的一生,卻也往往讓人忘了將生命拉長,以更宏觀的角度來看。「今日新聞,明日歷史。」學歷史出身的李惠惠,踏進新聞圈,所學和職業兩者看似八竿子打不著,她卻是這麼定義的,「歷史講的是意義,新聞講的是速度和今日的重要性。每天的小新聞,大多會被時間給淹沒,也可能累積起來,成就一個時代的意義。」這麼一說,歷史和新聞,似乎多了一個浪漫的連結。

「研究所時我開始在台視半工半讀,老實說,我很享受新聞和歷史之間的轉換-讀歷史能夠縱橫古今中外,又在史料的爬梳中細讀每則當下的小事件,像是去了解那個時代的新聞,也讓我體驗到另一種平衡。」雖然這只是李惠惠一段過往經歷和感受,不經意中也為新聞工作者下了一個註腳;我們記錄著,同時也被記錄。那樣的風景,應該就像是站在歷史的長河中,一面望著江水脈動,細數泥沙,挑揀一顆顆晶瑩碎石。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