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緬甸專訪系列】緬甸變革之路 媒體成思想領導

立報/本報訊 2013.09.23 00:00
【記者黃文鈴緬甸專訪】傍晚5點,《The VOICE Daily》日報編輯部人人低頭忙碌看著自己的電腦,自從緬甸媒體解禁後,不再封鎖國外網站,人們可以自由從網路取得資訊,特別是國際社會正在發生的事件。這一切對於過去50年處在軍政府統治底下的緬甸人民,並非一朝一夕就能習慣。

《Living Color Media》媒體集團副總編輯Zeya Thu談起資訊封閉造成的影響。他說,1960年代,緬甸的教育水準很高,有好幾名仰光大學的教授退休後被禮聘至劍橋大橋任教。軍政府掌政後,教育水準一路下滑。他描述,在其他資訊流通自由的國家,專精於不同領域的人們,為了精進自己,會不斷更新自身知識,緬甸正好相反,軍政府掌政的這50年來,教授、醫生的知識完全沒有長進。

他認為,無論是過去封閉時代或目前開放的社會,媒體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以《Living Color Media》媒體集團為例,今年4月1日成立旗下第3份刊物《The VOICE Daily》日報後,記者人數由原本的40人,增加為目前的70人。由於緬甸大學新聞科系提供的課程專業程度不足,《The VOICE Daily》日報宣布招聘記者後,會讓應徵者免費接受3個月集團提供的新聞訓練課程,課程頭一個月結束後,這些未來的記者得實際上戰場,找尋合適的新聞題材。

▲仰光一家原文書書店一角,裡頭陳列的全是英文書籍。隨著政府開放,書市開始流通。(圖文/黃文鈴)

如今資訊流通的緬甸,人們對新聞的選擇更多,以市面上15家新聞週刊為例,《Seven Days News》銷售量最高,《Pyi Myanmar Weekly News》居次,《The VOICE Weekly》排第三。市面上更出現《Chilly》、《Eight Days》等八卦月刊,報導藝人小道消息。

Zeya Thu說,由於《The VOICE》與其他廣泛報導一般新聞的報紙不同,著重於緬甸重要議題,因此對內部新聞人員的專業要求更為嚴謹。也因為報紙勇於針砭時政,對於政府所為提供具體建議而非流於謾罵,創辦至今,已被政府下令暫停營運高達6次,最長曾被下令禁止印報長達4週,是緬甸主流媒體的紀錄保持者。去年《The VOICE Weekly》更創下首次有緬甸報紙被政府控告的事蹟。

儘管過去在緬甸擔任記者是份危險的工作,但Zeya Thu認為,新聞記者為大眾報導新聞,做的是對國家有益的工作。由於緬甸遠遠落後其他鄰近國家,新聞媒體對於緬甸人民更加重要。

「目前是緬甸媒體的黃金時期」

擔任新聞記者多年,他認為,新聞工作十分具有挑戰性,緬甸記者冒著被關的危險碰觸敏感議題,儘管沒有犯罪也可能吃上官司。在這樣的壓力下,緬甸記者仍不斷向前、不斷報導。他笑說:「目前是緬甸媒體的黃金時期,我們已經度過最糟的日子。」

Zeya Thu解釋,目前緬甸政府不再箝制媒體,反而需要透過媒體得到更多關於人民的資訊,此外,「沒有自由的媒體,遑論擁有一個自由的社會。」仰光街上,時常可見人們閱讀報紙的景象。他認為,教育系統崩壞逾20年,緬甸人民急於取得更多資訊,慢慢地,過去在威權統治下的思想,也會因為這些資訊而漸漸改變。

▲《軍政府掌政時期,翁山蘇姬的照片不許張貼於公眾場合,如今新政府上任,大街上甚至佛寺裡都能看見翁山蘇姬或其父親翁山將軍的照片。(圖文/黃文鈴)

他舉例,去年11月美國總統歐巴馬來訪緬甸,自美國運來許多保衛車輛夾道簇擁歐巴馬。當時緬甸人民看到如此大陣仗,紛紛認為美國是民主國家,才能如此富庶、出動這麼多人馬保護總統。但他卻獨排眾議指出,這不過是美國的炫富行為,讓緬甸人民了解雙方巨大的經濟差距。

「明顯看得出人們快樂得多」

除了思想與知識得倚賴媒體與教育漸漸重整,緬甸人民長期處於無法釋放自己情緒的狀態,「以前緬甸人民的臉上總帶著壓力,如今明顯看得出人們快樂得多。」他形容,「批評政府變成一種全民運動」,就像一壺沸騰的開水突然打開蓋子,人民能自由批評政府之後,便盡情釋放積累已久的憤怒。

當被問到會擔心過去威權統治的日子再度回來嗎?Zeya Thu說,他目前著眼於新政府的重建,期望對報紙銷售有幫助。由於緬甸基礎設施老舊缺乏,報紙只能透過訂戶、報紙攤、批發商管道在仰光等大城市販售,無法透過陸路、火車運輸普及到鄉間。但緬甸7成人口居住於鄉下地區,是個巨大的市場。目前《The VOICE Daily》一天賣出2萬份,市面上銷售量第一的《Seven Days Daily》一天也僅賣出約3萬份報紙。

▲隨著緬甸政府解除進口車輛限制,人們可以以過去一半不到的售價,買到車況良好的進口中古車。仰光因而整日交通壅塞,計程車也滿街跑。(圖文/黃文鈴)

他指出,緬甸軍政府的統治讓許多系統崩壞已久、百廢待舉,許多方面都缺乏確切數據,包括緬甸實際的居住人口。他舉例,若在網路上輸入緬甸人口,會找到緬甸政府官方說法6千萬人口,世界銀行卻說僅有5千5百萬人口,眾說紛紜。在這樣的情況下,維持新聞的正確性更加嚴峻。

談到緬甸媒體的前景,他樂觀認為,隨著各家媒體蓬勃發展,對於記者的需求逐漸增多,新聞工作者的專業要求也會相對增高,只要緬甸人民繼續看報,緬甸媒體不會僅侷限於目前的局面,榮景指日可待。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