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左右看:台灣高等教育何去何從?

立報/本報訊 2013.09.05 00:00
左看:教育公共化為方向

當年台灣高等教育的改革,是在反對國家機器操控教育的氛圍下發展的。在標榜著教育自由化、多元化方向下,各私立大學紛紛廣設,而忽視了台灣整體社會條件與資源,是難以長期支撐一個幾乎沒有節制的高等教育機構私有化之自由發展。

教育的成本是非常昂貴的,而且由於是長期投資,所以根本不可能以成本效益為準,來做到收支平衡。 但在新自由主義的使用者付費的觀念下,私立大學昂貴的學費不僅是一般學生越來越難以負荷,而且一旦以這學費收入來作為私立大學的開銷成本(如師資聘請、圖書設備購置等),可想而知,這教育品質必然是相當低落的。

因此,要解決大學教育品質低落、資源不足的問題,必要的第一步應是教育公共化,即在大部分大學應由社會資源來承擔前提下(不僅是廣設公立大學而已,且應有大學自治等配套措施),也鼓勵有獨特教育理念者自行辦理大學教育(在良好公立大學的水平下,就會有良性競爭的結果)。

其次,我們更應有對整體教育價值與社會公民品質、能力培育方式的想像(如教育不分流、教育資源平等開放),而非僅以經濟發展為唯一指標來改進我們的高等教育。

姚欣進/社會評論者

右看:以新加坡為師

近日新聞報導,由於近十餘年來台灣私立大學增設過快、過多,而且社會少子化已成無可逆轉趨勢(近年台灣婦女低生育率在全球是名列前茅),所以教育部官員宣稱將逐步落實推動私立大學的退場機制。據其務實評估,未來兩年大約會有十餘所大學關門,並將台灣大學總數維持在150所之內。

這的確是遲來的正確政策。20年前台灣進行高等教育改革時,可說是不切實際地將美國社會普設大學的方式,照搬到台灣現實中來實施。台灣高等教育的發展,首先就必須與經濟發展、人力培育規劃整體性的結合起來。

在這方面,新加坡縝密而客觀的教育分流制度,配合學術、技術與職業3領域的發展,不僅讓國民們透過4次教育分流方式(從10歲開始),以最快速度來各就各位(少數經過一再篩選後,向學術界發展;大多數向專業技術、勞動職業方向就學、就業),從而是社會產業的各部門也能最精準、最有效率的吸收到自己部門所需要的人力資源。

換句話說,在競爭激烈的全球化下的小國,根本沒有多餘試誤、閒暇來搞不著邊際的普遍人文教育,要讓經濟發展與人力資源一次到位,緊密相連。

台灣高等教育為何不以新加坡為師呢?

陳安君/大學教師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