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跳脫學歷迷思 NGO看能力徵才

立報/本報訊 2013.09.03 00:00
【記者呂淑姮台北報導】從教改到12年國教,多年來不間斷要求呼籲改變的就是「扭轉學歷至上觀念、培養多元能力」這件事。放棄唯有讀書高的念頭,也不是要鼓勵人們走極端,用「高學歷」當一樁樁社會事件的新聞點,酸「念這麼多書有甚麼用」。

多數企業緊抓學歷門檻

但現實仍是,民營企業徵求人才還是得有學歷門檻,最低要求起碼都得大學畢業;晉升、加薪比照公家機關,學歷越高的人通常越有機會拉開與其他人的薪水級距。「哪種學歷、哪種薪水」,多年以來一直都是天經地義不可挑戰。只是既然進入「學歷通膨」的時代,招募求才,為何還得緊抓不放學歷門檻?

「行銷企劃」、「業務助理」,這樣的公司職缺是否能夠放寬第一關學歷門檻,或者根本別在學歷門檻上面糾結?花蓮阿美族的奇美部落工作者吳明季說,奇美有許多學生,在家境限制、環境條件下,無法與都會區學生一樣,朝升學路力拚。

「學校」已經一再被證明不適合所有學生,在原住民族教育上,光靠曖昧的加分補助,根本補不了應有的「族群教育」。吳明季說,許多原住民學生選擇技職學校,但台灣的升學體制非常忽略技職教育;畢業後找工作,學歷不如人「在第一關就被刷掉」。

「臨時工、體力工,甚至是被吸收到不法集團的都有,最後沒賺到錢反欠債。」吳明季說的是部分原鄉看不見的黑色角落問題。

基金會徵才標準轉變

財團法人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企劃宣傳部主任王顥學說,從2012年開始,至善招募新人的標準就已經不再跟「學歷」勾勾纏了。例如,在原鄉服務的工作者,不見得一定要是本科系的社工、教師,或者博、碩士生,「『是否合適』才是最重要的!用在地人、了解在地的人,最好。」她說。

王顥學舉例,在原鄉服務,首先要跨越不同的文化進入各地部落,要能融入在地,對每個家庭的狀況和成員都能熟悉,也能協助在地和資源提供者互相溝通,擔任橋樑的角色;這些倚賴的都是「能力」而非「學歷」。

留住對的人進行訓練

她也說,包括部落中的照顧中心、五股伯特利,在招聘老師的時候,不是看應徵者是否為教育專業,而是看應徵者對於孩子來自哪些文化背景能否了解。王顥學說,企業的第一關都是「選合格條件者來留下」,與NGO要找合適的人來訓練並且留住對方,這是剛好相反的。

至善基金會執行長洪智杰說,部落工作者最重要的是能力,要求學歷就成了不必要的條件,「這才是更先進的思維。」但洪智杰也說,不同職務的要求,還是會有不一樣的標準。

選擇了解在地的人

與「聘用在地人」理念相同,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說,多元能力養成建構在興趣上,會讓人更容易找到志業;NGO聘用人的方式,不需要迷信學歷,而是找在地人、了解在地的人,把更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地方。廖嘉展說,雖然社會改觀得很緩慢,但這幾年的確有些轉變。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