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遊宜蘭/牧師開賣有機米後 最不敢吃的農產品是...

NOWnews/ 2013.08.30 00:00
記者田欣雲/宜蘭報導

牧師賣米!還是有機米!會不會太跳tone了?宜蘭南澳的張興仁牧師,不但是南澳的外地人,更是做田的門外漢,在當地老農拜託下,毅然決然扛起推廣有機耕作、產銷的重責大任,一路走得艱辛;而接觸有機越多、了解農業現況越深,反而越來越多農產品都不敢吃了......。

種有機?講起來容易,做起來可真不容易,就像廚師做菜,總忍不住偷撒味精,老習慣難改呀!「傳統農民是看產量,但我們做有機是顧品質」,要農民不施化肥、不灑農藥,把之前從事慣行農法的一切通通改掉,哪有這麼簡單?「就像人抽煙、喝酒習慣了,叫他不要做,晚上連睡覺都會想呢!」張興仁牧師一席話,道出農民內心的糾結,要知道,收成--就是農民養家活口的生計,灑藥往往是為了增產、求個心安,但,有機栽種可不容許這麼來,被農藥汙染的田地更通不過有機驗證,一個失察,將導致辛苦建立的有機品牌瓦解!牧師對此也格外戰戰兢兢。

從民國98開始籌備,99年「大南澳地區農村再生協會」成立、做有機課程訓練,出訪外地觀摩、爭取經費,到100年從農民最熟悉的稻米著手耕種,今年,蘇澳鎮稻米產銷班第一班終於邁入正式有機,「希望整個南澳都能做有機,讓外出的年輕人都回來」,張牧師說,南澳種植水源來自太平山翠峰湖,屬於保護區、絕對乾淨,有發展有機的條件,但因腹地有限,期盼未來在地農耕可以朝精緻、有機方面來走,去年,為了防止蘇花改工程在這兒設置預拌水泥廠,南澳農民結合起來抗爭,終於換得停工,「如果水泥廠運作,過去幾年來對有機的努力都毀了」。

「我也是跟農民一起學的」,本來不懂種稻、更不懂有機的張興仁,從零開始,在協會理事長張竣喨的全力支持下,擔任總幹事,有機技術不了解的,就向花改場、宜蘭大學請益;為了避免農民收成被產銷制度剝削,由農民自己拿資金出來成立合作社,負責收購產銷班的收穫,推廣「友積南澳」的「牧師米」品牌,南澳的有機之路,漸漸步上軌道。

「我每天都在田裡面,說好聽是陪伴他們,其實是去監督啦」,張牧師選擇親上火線,不定時去田裡「關心」,但施作有機第一年,還是發生了這樣的事。某個星期天,牧師早上在教會忙著禮拜,下午就接到電話說:「牧師!恁ㄟ班員用藥仔耶!」張興仁大感吃驚,連說不可能,結果到田裡一看,卻見到投入水田的農藥還沒溶解完,「唉」,牧師嘆了口氣,跑去找農夫詢問用藥情形,最後灑藥的三塊地稻作交公糧(一般的稻米收購),有機產銷班不收,並從此訂下規矩:以後不管耕作多少,只要該農民一塊地被發現用藥,所有地都拒收!「我們不能欺騙消費者」,牧師嚴正地說。

很多人都說,有機賣得比較貴,是有錢人吃的東西,張牧師解釋,以東台灣有機稻穀每公斤平均31至33元來看(經和諧有機農業認證,南澳今年正式進入有機,收購價42元/公斤),交公糧的每公斤26元,其實相差不大,但讓他不平的是政府的補助政策,對「有機」和「慣行」卻有不公平待遇!「針對慣行農業,從去年開始有補助2塊錢的烘乾跟運費,但對有機,政府卻以『沒錢』為由而不補助,全台有機田才一千一百公頃,竟不補助,真的很奇怪!」

投入有機數年,張牧師有感而發地說:「其實『有機』沒有那麼複雜,有機,就是回到過去的農業,不再用那些化學的東西了!」張興仁說,台灣農業開始用農藥,可追溯至五零年代,當時有張經典照片,一塊田,上面插著標語:此塊地已經用藥,農民可安心到工廠上班。「多諷刺啊!當時農藥桶政府還有補助呢!」幾十年過去,現在趨勢卻回歸有機。

問起一位牧師來做有機,會不會奇怪?「我覺得做有機,是關乎信仰的,亞當和夏娃離開伊甸園後,神給他們的工作是什麼?就是農業!」,張興仁舉《聖經》創世紀說,「修理和看守」,是神賦予人的主要工作,這道命令對於今日、特別是環保方面,尤具意義,「我們現在做的,是保護這片土地,不讓它繼續受到汙染」。

「現代人只關注薪資,對每天每餐吃的東西卻不注重源頭,這是很嚴重的問題!」張興仁說,自己從事有機之後,很多農產品連吃都不敢吃:「像豆芽菜,過去種要一個禮拜,現在豆芽菜......『一暝』!」除了使用生長激素外,有的還用稀釋一萬倍的除草劑,讓豆芽菜趕緊走完「一生」,加速繁衍下一代,「真是不能吃呀!」張牧師呼籲,希望我們從台灣做起,能夠注重餐桌上食物的「根」,它從哪來?大家有必要知道,「這樣,至少知道是什麼人害死我的!」反諷字句下,是他的語重心長。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