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參與第12屆UNPFII:原民知識及決策參與的重要意義(上)

立報/本報訊 2013.08.29 00:00
圖文■胡哲豪(Valagas Gadeljeman)

在下午接近傍晚的時候,我與kama(排灣語:爸爸)在田裡採檳榔,偶然地問kama說:「每個族群應該都有自己決策與討論事情的方式,那在排灣族的文化裡,我們是如何討論與決策事情?是否有事前告知的過程?」

Kama以我們屏東瑪家村部落(Makazayazaya)討論婚俗的一個例子,來回應我提出的疑問。Kama說:「在我們部落裡,不管做任何大小事情或是決定任何事情,都會事先知會或告知對方我們將要做些什麼事情;尤其排灣族又是一個階序與社會組織嚴謹的社會,族人的討論過程就顯得更可貴與重要了。」因此,協商與討論對部落來說是個重要的過程,除了代表對對方的尊重之外,也希望在討論與協商的過程中獲得更多建議,或是針對不足之處,還能從他人口中獲得更多解決的方法。

本文就今年參與「聯合國原住民議題常設論壇」(UNPFII)中,一份關於「擴大原住民族人參與減少災害風險進程」的研究報告,來分享論壇成員Paimaneh Hasteh提到關於「如何減少災害風險的知識及經驗」,提供國內更多視角,來思考原住民如何面對災害與減少災害風險的議題。

如何降低地方災害之「脆弱性」

原住民族分布於全世界約90個國家,估計有3.7億人之多,原住民不僅面臨主流政治和經濟力量的歧視和排斥,也不得不面對全球化及全球環境變遷所帶來的重大影響。影響的層面不僅是族人賴以為生的土地、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且更進一步削弱族人應對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的能力。

幾千年來,原住民與自然環境建立了緊密的關係,當地族人有能力、做法、知識來幫助部落應對災害。然而,在許多情況下,主流社會政治或經濟變化致使原住民傳統做法喪失,結果加劇了這些族人的「脆弱性」,而這一問題隨著氣候變化的加劇變得更加嚴重。

此篇報告的另一位作者Mirna Cunningham提到:「專業人員需要研究和記載原住民族人如何降低風險和減緩風險的傳統做法,以確定如何將其納入或再次納入當地社區以及國家規劃,並要與當地部落組織和原住民部落的頭目對話。」

回到筆者的部落,瑪家族人在數千年以來,為了準備、應付和克服各種災害,一直在利用源自於自己部落的傳統知識、方法和做法,經過幾代人的傳承,形成了非正式手段,並加以維持和口述給下一代。

例如在部落裡,嚴謹的祭祀、禁忌文化,如同現代的法律規範一樣約束著我們的行為,連試探都會觸忌。舉例而言,從部落族人的口述中得知,limuqaw(註1)是祭師向天神詢問氣象的一種儀式過程,祭師會透過把limuqaw往外丟的方式,來了解未來氣候的變化。若丟出去的limuqaw一直持續旋轉沒有停止,代表明天的雨還會繼續下;若丟出去的limuqaw停止旋轉並定住不動的話,代表明天的雨就不會下,氣候會好轉,且農作物不會受到毀壞。

這些儀式對部落族人來說,是長期與自然環境互動而有的過程,以當地的做法、知識、傳統、決策的方式來幫助自己族人如何應對災害,與瞭解未來的氣候變化。

Cunningham說:「國家災害管理人員可以有機會利用當地族人的知識與日常生活經驗之做法,這些做法都是原住民從古至今,長期與環境互動、接觸及日常文化、信仰積累的常識與智慧,我們應將這些觀點納入規劃工作中。」

此外,政府應依各部落環境之需求,提出面對環境與文化的「參與與決策」規劃,強調在地參與的重要性以降低災害風險。更重要的是,應尊重受災害影響部落的文化,因為如果沒有民眾親自參與,確保由地方族人繼續主導的方式,就無法制定確實及有效的方案,以減少災害風險規劃。因此,了解原住民部落內部的不同文化、信仰和生活方式,是災後重建專業人員取得問題成功的關鍵因素。

利用原住民知識減少災害風險

知識不是一個靜止不變的概念。族人們透過經驗及與環境的互動,以及透過正式和非正式的教育不斷地創造、淘汰,以致完善知識。原住民知識包含對原住民社會及其與自然之間的關係,這種認識經過時間與空間的考驗,證明是可持續性的,並可成功地限制危害影響。

這種知識往往在原住民部落內部吸收,在不知不覺中內化成文化的一部分,儘管這一點有時對於外界,甚至是部落本身而言並非顯而易見。在我們部落裡,至今一直保有向對方事前告知的機制,我們稱semupurung(註2)。Semupurung這個單字的含意極深,是一個行為語言,指人須先透過以物質(傳統食物、地瓜、芋頭、豬肉等食物)的方式,來告知對方我們將要進行一個重要的討論。因此,當對方收到semupurung,彼此才能更進一步討論事情;如果對方在事前沒有準備semupurung,另一方則會要求先不能談這件事情,也會先請對方回去。

(下週續,作者為屏東瑪家部落排灣族,LIMA台灣原住民青年團團員)

註1、2:為筆者論文田野研究資料,還未公開發表,請勿引用。

LIMA台灣原住民青年團團員,於周邊會議上和與會者分享許多台灣在地議題,包含環境開發、核廢料儲存等。

在周邊會議上,作者(後排中)講述部落族人如何面對災後重建,及如何運用祖先傳下來的在地智慧與傳統知識參與重建過程。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