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陳列:寫作者不是評斷 是辯護

中時電子報/林欣誼/台北報導 2013.08.01 00:00
作家陳列抽著菸時,總是淡淡看著遠方,深濃的五官神情放鬆,彷彿隱居花蓮鄉間10年,那些山與海,已經都在他心中。這位散文大家1990年代便以《地上歲月》、《永遠的山》兩部文集奠定文名,多年來他的人生歷經波浪,從政、退隱,終於又以緩慢的速度,如今交出新作《人間‧印象》、《躊躇之歌》。 構思10年、寫作5年 《躊躇之歌》構思10年、寫作5年,為何如此緩慢?陳列(見圖,王錦河攝)說:「因為寫什麼、不寫什麼的拿捏,花了我最多時間。」他說,雖然散文是紀實,但與其寫成個人回憶錄,他更想藉此反映社會時代,以及某些人的生命面貌。更重要的是,「寫作者不是評斷,而是辯護。」 接著他談到,小說家卡繆曾問:「如果一個寫作者在一艘奴隸船上,躺在甲板上,你要歌頌天上的星星,還是書寫底下划船的奴隸?」這一問影響了陳列的所有的寫作。「你想為誰說話?當你心中有對象,既可能陷入意識形態的極端,也可能落入文字遊戲。寫作就是在危險與創造之間,我一直在尋找平衡點。」 陳列本名陳瑞麟,1970年代曾因籌組讀書會被捕入獄4年8個月,出獄後連獲兩屆時報文學散文首獎,出道文壇。1993年起他投身政壇,曾任民進黨花蓮縣黨部主委,先後參選花蓮省議員、當選國大代表。2002年他參選花蓮市長落選後,在花蓮壽豐買地蓋房子,每天整除草、種菜、讀書、散步,迅速從紛雜政治圈歸於平淡。 回首被拉扯的人生 《人間‧印象》結集他1983至2007年的專欄文章,《躊躇之歌》以5篇長篇散文,著墨橫跨他30年的經歷,他1972年在佛寺讀書、1977年出獄後一年的日子、1994年參選、1998年任職國大代表,以及2002年回歸鄉野。 「距離20多年再出書,我心情沒什麼起伏。」陳列自嘲,《躊躇之歌》是對自己10多年來在政治與文學之間,「被折磨、拉扯、躊躇、猶豫乃至一事無成的人生,作個回首與釐清。」 然而,從入獄到參政的種種跌宕經歷,陳列寫來卻悠緩精煉,他把個人限縮到最小,放大的卻是山林間的風吹草動,文中寺廟的鐘聲、晨間的蟲鳴與溪澗的流動,把人緩緩帶離紛擾的當下,那份感受竟如同他20多歲時在佛寺讀書準備研究所時所感受到的,「世界很遠」。 對自己說話 變寬容了 曾經想以文學為時代見證、為底層說話,如今,陳列說自己變寬容了,把寫作當探索,從對別人訴說轉而對自己說話。 陳列表示,誠如普魯斯特所言,文學就像光學儀器,透過它可見到比肉眼更清楚、深刻的世界,「我在修改中的推敲,不是字面上,而是意義上,就像把光學儀器調教得更清晰、或者更模糊,這就是我的工作。」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