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左右看:恐懼政治與民主操練

立報/本報訊 2013.07.30 00:00
左看:照亮資產主義民主下的恐懼政治

近來南韓燭光示威再起,全國各地甚至各駐外大使館前均有抗爭事件蔓延。原由是南韓2008年總統大選之後,李明博總統及其所屬執政黨,將國家情報局(NIS)據為「御用情報機構」,長期以來藉此操縱選舉、影響重大公共政策的輿論方向,從抹黑政敵到監控市民團體,國家情報局淪為大總統方便的工具。此舉激怒了南韓國民。各大城市連日出現數千市民集結,抗議執政黨長期以來欺瞞人民,收買媒體並製造輿論假象,以達致執政黨的利益。

一般市民的憤怒,出自於國家利益與執政者利益的模糊予高度重疊,此中,人民的公共利益早已模糊至看不見。國家機器淪為執政者私人工具,縱使事後醜聞爆發,多半重罪輕判了事。反觀一般民眾與市民團體,在各式集會示威的主張中,卻遭受不合理的重判。

對照台灣經驗,近年來種種公共政策亦有類似機制,從國安局到警察機構,從各級政府到各大商業媒體,執政者為了計畫執行之便利,用人民稅金購買公共輿論、雇警察保護貪官,已非罕事。這是民主的危機與轉機,端視民眾如何共同打開恐懼政治的黑盒子,跳脫商業媒體的操作。

陳虹穎/文化評論人

右看:「恐懼政治」手段的分野

在資本主義民主盛行的東亞社會,民主似已形同阻礙資本發展之對立面。於是無論是中、港、台、韓、日,一般市民團體看起來種種反開發、反霸權的主張與因應的示威行動,「忽視」並回以「依法行政」,形同各地政府最便利而便宜行事的解答。此舉引發市民團體普遍憤怒,各地小型的示威與阻撓施工的抗爭不斷,就算如此也無法形成有效威脅。

自1997年香港回歸以來,在人民集會自由方面規定趨嚴,甚至劃設了「示威區」。政治檢控手段不斷,針對各運動之組織者與示威遊行的參與者們採取高壓查緝,脫光搜身、捕人下獄或羅織罪名情事已溢滿至集結成冊。

這類恐懼政治手段的操作,事實上不只是專制政權的專利品,更是資本主義民主社會下,維穩的必要產物。只要不撼動影響到大多數人的日常秩序與利益,宣傳種種打壓為「恐懼政治」,恐怕言之過早。況且,手段是否涉及「恐懼政治」,其實難以輕易定義。政府有義務釐清政策內涵、向公眾進行宣導,並且,示威抗議等意見之表達,相對地不應影響一般大眾的日常生活。於是,無論警察權的運用或是媒體工具的操作,都可能是具正當性的運用,究竟孰為「秩序維護」、孰為「恐懼政治」的操作,恐怕言之過早。

陸已興/國小教師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