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whologwhy/flickr
或許你使用過Google Earth服務,它讓使用者以上帝的角度把玩我們所在的地球:從都會聚落到人跡罕至的深山峻谷,鉅細靡遺地觀察人造與天然的景觀地貌。
未來,藉由微型人造衛星群的幫助,我們就能從這個角度監控地球,用於商業調查、環境保護等領域。
位於矽谷的Skybox Imaging公司,計劃在2018年以前,以超過20顆的「微型衛星」涵蓋地球表面,提供24小時高解析度的即時影像串流,讓我們能夠看到正運送包裹而來的卡車、海面上原油污染範圍變化,農作物的熟成狀況等等。沒錯,與使用「罐頭資料」的Google Earth不同,Skybox的資料來源是即時的。
這些資訊將由距地面900公里軌道上的衛星,即時提供全知的觀點,審視地表上的一切活動,一反人類在地表見樹不見林的侷限,將在各領域掀起巨大的變革。預估在衛星網布局完成後,Skybox的收益將達到40億美金。
打開企業、政府壟斷的衛星市場
在SkyBox進入航太產業之前,高昂的火箭發射費用與涉及的機密科技,讓這行長期被企業集團與國家機構專斷。
目前環繞地球的人造衛星約有一千多顆,但僅10%會傳回影像資料。可提供地面影像解析度達一平方公尺以上的影像衛星有12顆;其中只有9顆衛星拍攝的圖資可以在航太資訊市場上購得。
目前美國政府是這市場最大的客戶,佔這個總值23億美元市場採購份額的80%,享有自由分配衛星使用時段的權力。但缺乏競爭與買家獨斷讓這一行死氣沉沉而且危機四伏:2013年初,美國政府為撙節預算,縮減了空照圖資的採購;竟迫使握有5顆商業衛星營運權的兩家民營公司DigitalGlobe與GeoEye因業務緊縮而合併。
更糟的是,衛星使用時段僧多粥少,還得配合官方作業,如果想訂購某特定區域的空照圖,最長可能要排隊達數月之久。想從天上對地球看上一眼可所費不貲。
然而一群史丹佛大學的學生,卻以破壞性的創新,使用消費電子市場上可以購足的零件拼湊出不可思議的廉價影像衛星。僅需要六個就能涵蓋地球表面,以每天更新兩次的頻率,傳回即時的空照影像。
Google登月計畫啟蒙,史丹佛團隊打造SkyBox
SkyBox的衛星不像我們印象中的太空計劃產物:它沒有閃亮的太陽能板,裡面也沒有抗幅射的整合處理晶片,連傳送資料的天線模組都很傳統。即使是由地球上最聰明的一群人所發明,它卻沒有用到任何無法在消費市場上買到的零件,與非公開的機密科技。它的光學攝影零件,其實就是廉價零元手機的照相鏡頭:所有的高解析圖像都是由地面的控制中心所整合完成。
史丹佛大學團隊靈感的來源是CubeSat微型衛星計劃。CubeSat發想於1999年兩個大學教授的業餘研究,它使用市面上買得到的零件DIY組裝成一個10公分立方,僅能容下感應器、基本通訊設備與電池模組的超小型人造衛星,使用簡單的火箭發射至軌道,每顆衛星的運作成本僅須六萬美元,任何一個學校單位都能負擔得起。
業餘微型衛星CubeSat自2003年營運,負擔起地震引起極低頻磁力變動的感測,與NASA共同發起,在低地軌道上觀察無重力中大腸桿菌生態的微型實驗室任務。與以往動輒數億美金的政府計劃相較之下,可謂物美價廉。
Google曾懸賞兩千萬美元舉辦Google Lunar X Prize給第一個將地表探測車發射到月球的團隊,SkyBox的創辦人柏肯史塔克(Berkenstock)、芬威克(John Fenwick)與曼恩(Julian Mann)就因這個計畫而聚頭:雖然2008年的股票市場崩盤抽走了整個計畫的銀根,卻讓史丹佛團隊萌生了將這些經驗轉換成軌道影像衛星的點子。
柏肯史塔克回憶,「我環顧我身邊的朋友,發覺我們有足夠的經驗與能力用截然不同的途徑,打造不同定位的空照衛星,除了用極低廉的價格切入市場,還能把餅做大,對產業掀起翻天覆地的變化。」
衛星空照市場的新藍海
當衛星空照圖變得即時且物美價廉時,它將開啟除了科學研究與環境保護以外的商業情報用途:例如統計假日在郊區購物中心停車場的車流,估計商圈消費潛力、觀察都市邊陲地區夜晚燈光的疏密,來評估空屋比率計算房地產價值、統計開發中國家公路上行駛的油罐車數量來預估其經濟成長、以礦場四週堆放的礦渣面積變化估算產量……等等。
當地面上的網路巨頭們,競相分析巨量資料企圖宰制消費者行為與全球經濟生產趨勢的同時,另一片因種種理由被特意劃成禁區,讓大眾無法觸及的商業情報處女地就在我們頭頂上等待被發掘;對於我們身處環境的深入瞭解,似乎值得我們在用屋頂陽台的隱私來交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