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核解」的概念,無價!

蕃騰人物/林郁倫 專訪 2013.07.02 14:40

看似涉世未深的社會新鮮人,藉由一個畢業專題而湊在一起,「當我們透過很多方式去觀察核能這個議題,長久下來發現大多的方式都是以爭執或對抗來處理,大部分跟核能相關的作品或是發聲活動,立場都蠻堅定或偏向某方,但我們用我們的角度來看,這樣的硬性對立,真的能為現在的局面改變些什麼嗎?」

三位雲林科技大學數位媒體設計系的女生【如圖(左至右):蘇婉之(網頁程式)、張婷婷(美術)、陳佳美(互動程式、組長)】,在仔細思考對於核能議題的中心訴求後,發展了「核解」,這並非針對「是否該支持核電」或是「核四該不該續建」的問題,而是把眼光拉到更深遠的地方,討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大自然的關係、人與造物主的關係。對於核能議題提供了不一樣的思考模式。她們將核能議題的初衷拉回感情面,在大家都退一步在人文關懷的基礎上,生長在這塊土地上的同伴「都是一樣的」面對同樣的問題。

核解: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應該要有更多的愛:從小時候大人就教我們不能吵架,但是電視上的人們教我們的卻是完全相反的!人與大自然之間要有更多的謙卑:大自然聽起來好像在哀嚎一樣,但是大人卻還是對它很壞!是聽不見它的聲音還是假裝聽不見呢?我們被利益蒙蔽心眼時還是要冷靜想一想,我們真的能勝過大自然嗎?大人在看到利益時,是不是也不管自己教我們的那一套了?

「多次發想及嘗試之後,最後設計出了我們的生命之樹,這棵樹就像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生命過程,我們在漸漸成長的過程中,接收世界帶給我們的觀點,並且再用這些觀點反觀世界之後,卻只慢慢發現這個世界的不美好......。」對此,可以從作品最後的部分,看出她們的結論,「我們選擇以一個無奈及疑惑的語氣來收尾,其實是想告訴大家,人們擁有這麼多智慧,看見了更多,不是更應該用謙卑以及愛與關懷來看待周遭的一切嗎?”多替他人著想”這個世界才會更加美好。」

新聞圖片

以一個人在爬樹的過程為概念,手掌做出抓取動作時,可同時觸發畫面上的視覺元件與小動畫;而使用者做出抓取並上下拖移的動作時,畫面也會跟著移動,就好像在做攀爬的動作,讓使用者能身歷其境。裝置畫面採用長條式做法,以利表現出大樹的成長與直向時間軸的概念。

「一開始我們是做有關環保議題的內容,但後來發現這議題的討論範圍太大,收斂作品時相當困難,因而放棄此主題,而剛好畢業的學長回來聽聽我們想做的內容,建議我們可以朝時事的題材著手,縮小題材的規模,較好收斂資料,也較容易集中精神在單一主題上。」她們談到在剛開始接觸”核能”這個時事議題時,曾遇過很大的瓶頸,真的不知該從何著手,還有點擔心是不是不小心選到了個「大地雷」,因為當蒐集越多資訊,發現越抓不住當初想做這個議題的初衷。就算閱讀了再多的書籍和網路資料,最後要收斂成作品的理念時真的很困難,初期作出來的作品內容其實對自己都很沒信心,只能在核能資訊轉換成多媒體的過程中,以較粗糙沒有內涵的作品來呈現,「那個時候真的還蠻灰心的……」

再某個階段的審查之後,團隊對作品的想法沉澱一陣子,重整思緒之後、透過組員的介紹,請了一位在核能界有研究的老師來檢討初步的作品,再經過一步步觀念的修正後,才產生了最後的作品-「核解」。

作品的生命力不會因為展期的結束而停止

「核解」認為的創意,就像一位調皮的隱形人,正因為是隱形人,平常的時候沒有辦法掌握它在何處,也對於它是否存在感到困惑。但當你真正用心去感受到它的時候,其實是隨時都可以碰觸的到的!而真正與它接觸、碰撞的那一刻,就會在這世界產生新的火花。

「核解」難得的是,數位媒體設計系的學生將科技專長回歸人文關懷的方式來呈現,在這棵生命樹的每一個過程,她們都賦予了深層的涵義,「也正因為是用我們的出發點來思考,可以深刻感受到作品內容的年齡層可能會與我們比較相近,或者是比我們更加年長的長輩。」在展覽期間使用的體感互動裝置現在被校方當成教材展示,讓這個作品的生命力不會因為展期的結束而停止。當中的生命樹也切割、印刷成一套套方便閱讀的酷卡,每個畫面都值得回味,也可以藉過發送套卡的方式讓更多人蒐藏或宣傳作品理念。

「我們發現一件很特別的事,每個使用者對於每部分的畫面,似乎都有不一樣的觀點及理解方式」,所以未來打算將「核解」發展成繪本,因為她們認為,繪本搭配互動裝置的最大效益其實是,大人們或許在用自己的方式接收之後,再透過繪本用自己的教育方式及觀念傳達給年齡層更小的人們,讓這個作品的影響力可以更為廣大。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