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SmartLightLiving/ Flickr
自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概念發展以來,舉凡燈泡、大門、手錶和眼鏡的日常周遭用品都漸漸被貼上「智慧」的標籤,原有的操作方式都被虛擬的電腦運算和觸控功能取代。
產品設計專家西恩(Valentin Heun)對這樣的趨勢抱持懷疑,認為這樣下去未來將會充滿沒有靈魂的虛擬產品,使用者也會被龐大的資訊壓得喘不過氣。
話雖如此,可別以為西恩是害怕改變的反科技分子,他可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的博士候選人。他的研究是希望為以「智慧」掛帥的科技界注入人性化的理念。
西恩所領導的「超智慧產品(Smarter Objects)」計畫包含多樣產品,有門鎖、檯燈、收音機等,目標是讓這些日常用品在「電腦化」的同時也不犧牲其原有的功能和操縱介面。
例如,當使用者在開門或調收音機頻道時,最直接的動作能帶給人感官上的愉悅感。
正如影片所示,他所設計的收音機有著現代、幾何的時尚外觀,使用者可以手實際操作這台收音機。更酷的是,如果將手機或平板立在收音機前,螢幕馬上會出現虛擬的控制畫面,利用軟體調整功能,包括將它從一台普通的FM收音機變成網路串流電台。
指尖觸覺取代了演化數百萬年的感官
你可能不相信,西恩的研究靈感竟然是來自1970年代的收音機和電影《鋼鐵人》(Iron Man)。他舉了Sony的TR-1825收音機為例,指該款機型結合了出色的外型與直覺性的使用介面;再加上《鋼鐵人》電影中出現大量近未來的科技生活景況,人們像魔法師一樣用簡單的手勢操控現實生活中的物品。這正是西恩的願景:將科技與人的感官情感連結。
西恩認為,今日許多設計師只把眼光放在未來,卻忘了這些產品的演化過程。數百萬年來,人們學會使用各種感官消化、處理各種資訊,近30年來的科技發展卻只把焦點放在我們的視覺與指尖觸覺。
「我們的手和皮膚幫助我們處理世界自然產生的龐大訊息。」他說:「我們用眼睛搭配雙手去了解某些物品,一旦學會了就慢慢不需要眼睛了。」
西恩希望「超智慧產品」能夠將人的感官能力擴大,而不只是依靠應用程式或頭戴式螢幕來面對不斷增加的資訊。
智慧產品應回歸原始功能面
他也相信如此保留人類直覺的方式,能為產品設計創造不同的機會。就像影片中的收音機造型獨特,背後有其道理,而不是藝術家一時心血來潮的隨意發揮。
另外,收音機獨特的外型還具有條碼功能,只要搭配軟體擴增實境的技術就可將收音機與應用程式相連。有人也許會說Wi-Fi無所不在,這樣的功能實在多此一舉。
但西恩強調,產品設計能夠讓人產生記憶聯結,如早期iMac電腦的藍色外殼。而且,如果所有的產品設計都建立在平面的觸碰螢幕上,對產品設計的設限與挑戰更大。
西恩更希望透過他的研究帶起新的產品潮流,同時能夠減輕眼睛的勞累,他表示「超智慧產品」的概念已經超越一個單一產品,更像是「如按鈕或觸碰螢幕那樣基本的概念」。
「超智慧產品」能讓使用者感受到數位介面與實體世界有更多的連結,而非讓實體世界都「電腦化」,更重要的是,它能夠讓科技產品外觀看起來不那麼「高科技」。
推薦閱讀:
【WIRED觀點】羅德島設計學院大師前田評論iOS 7:「設計應是一種始料未及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