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校長的小革命:從啃樹根吃香蕉皮 發現兩岸教育交流新曙光

立報/本報訊 2013.06.25 00:00
■張信務

1950年代,由於兩岸的對立,彼此不相往來,讓人印象深刻的,在兩岸的小學教科書中都對彼此生活有著意識性的描述,大陸的人民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靠挖樹根啃樹皮維生,而大陸教科書則形容台灣的小孩三餐都吃著香蕉皮,因為香蕉都拿去餵豬了,激起彼此都想盡快去解救對方,拯救同胞。

隨著大陸地區自1978年開始改革開放,面向世界,面向現代;臺灣地區自民國76年(1987年)陸續開放大陸探親、陸客來台以及近來兩岸經貿文化的密切往來,教育交流的興起,才讓海峽兩岸「啃樹根與吃香蕉皮的這一代」相遇。

意識形態阻礙教育交流發展

兩岸教育各自發展60多年,各自形成特色,也有各自問題,一旦交流起來都必須加以克服與調適,目前存在著許多體制法令的障礙,尤其,意識形態往往阻礙教育交流發展,政策陷入意識形態的泥沼,既過慮又狹隘。試舉幾項重點問題。

◎開放陸生來台、採認大陸學歷,爭議大:政府宣布開放陸生來台並採認大陸學歷,在台灣引起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一種是高度樂觀,如台灣大學便自我期許能「教出大陸的領導人」;另一種則是充滿恐慌,有部分人士主張在大陸受教的台生返台不得擔任公職。

◎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兩岸學校不得直接交流:需由民間團體媒合,讓兩岸教育交流徒增成本。

◎限制公部門互訪:限制台灣具公務人員身分者,不得接觸對岸公部門人員。

兩岸教育交流 前景可期

臺灣擁有比較完整的教育體系,有具教育創意的校長,在校務領導呈現多元化與特色化,這是大陸校長最羨慕的校務經營方式。另外,台灣也擁有高學歷等素質較高的教師隊伍,在教學專業的發展與教材的研發上,都是對岸學習的標竿。

因此,臺灣教育界的教育理念相對超前,從1994年410教改運動開啟臺灣教育改革至今,剛滿20周年,明年,台灣最大規模的一次教改-12年國民教育就要上路了,累積了許多華人教改的經驗和教訓。

同時,兩岸彼此良性競爭帶來進步,2009年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比結果,公布當天,「上海高分震驚教育界」就登上美國《紐約時報》教育版的頭條,將這個消息和當年蘇聯發射全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升空的震撼相提並論。全世界都在問,第一次參加即三項奪冠,上海是怎麼做到的?

PISA國際學生能力已成為全世界制訂、調整教育政策的重要參考依據。兩岸PISA的評比,對華人來說更具意義,上海在中小學教育改革上做的努力,包括教材、教法上的大幅改變,才是能力全面提升的關鍵因素,讓緊追在後的台灣,也大大強化見賢思齊的強烈動機。

大陸的教育政策執行力,也是值得台灣學習的項目,從其頒布的10年教育綱領,所有學校領導人都能充分了解與配合,並將其定於學校的教育重點計畫中推動,有效貫徹中央的教育政策,也看到教育的進步。因此,兩岸的教育交流將能促進彼此的觀摩學習,帶動同步的發展。

兩岸用共識鋪路 創教育雙贏

如果我們希望台灣現行的兩岸教育交流政策,不只是擴大大陸學生來台,以解決私立大學後段班學校招生的問題,還希望能促進兩岸學術交流與台灣中小學教育的良性發展。

▲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國文學科中心2012年11月4日舉辦2012兩岸三地高中國文教學研討會,邀請兩岸三地的老師、教授來台交流。(圖文/本報資料室)

政府不只是鬆綁大陸學生來台就讀政策,更要拋棄昔日的反共意識與冷戰思維,來面對兩岸中小學之間的教育交流,制定更具積極性的政策。

一、鬆綁中小學學校互訪限制,促進教育特色交流:教育行政單位應授權學校,以特色化學校進行實質交流,允許台灣中小學在法令許可下,相互簽訂合作備忘、締結姊妹校、教師學生團隊互訪等項目,解除需事先報備與透過民間團體代為媒合的諸多限制。

二、推動兩岸中小學教育論壇:由教育部門邀請大陸優秀校長、特級教師,以專業人士來台參與教育論壇,與台灣校長、教師針對人才培養、學校管理、優質教學觀摩等議題,進行專業對話,將可促進兩岸教育的實質接觸,並能激盪更創意的教育理念與優質的教學策略。

三、進行兩岸中小學標竿學習:提供台灣特色學校校長與教師,到大陸特色學校參訪,並進行標竿學習,就校務經營、特色營造、教學策略等,與對岸的校長、老師進行教育交流,將能再創教育的標竿。

四、進行教學合作,互換教師、學生:推動兩岸教學的實質開放,由簽訂交流合作的學校,以主題科目進行一定名額的教師與學生互換,增進對彼此教育的了解與開闊學習的視野,將能更進一步帶動教育的優質發展。

五、推動教育經濟產業:台灣民主化的校長培育、儲訓、遴選制度,造就了多元創意的校務經營與學校特色。

例如,國家教育研究院的校長儲訓課程,對大陸的校長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應積極開放大陸校長來台培訓,一方面可增進對台灣教育的瞭解,將民主與創意的思維帶回大陸,另一方面亦可如教育典範芬蘭一樣,推動教育輸出,創造教育的經濟價值。

開放兩岸教育交流 不能只看商機

現在是兩岸60年來最美好的時候,兩岸關係要和平發展不僅需要經濟動力,也需要教育動力。

現在政府開放大陸學生來台認證學校數目等政策,只是改變現況的一小步,鼓勵兩岸教育交流,無論如何不應該當成「商機」。而是讓年輕人、學術界彼此學習對方的政治、經濟、教育制度,讓啃樹根與吃香蕉皮成為上一代的回憶,為兩岸和平發展建立扎實基礎。

(新北市昌平國小校長)

本單元由全國校長協會提供

編者的話關於「校長的小革命」

立報新聞以教育議題為主軸之一,向來期望能成為多元發聲的園地,當扮演教育行政中間管理角色的校長們組成團體,向我們表達想藉立報作為教育理念實踐、心得分享的管道時,我們沒有拒絕的理由。然而刊出之後,校長們部分文章的立場,與立報的一貫立場有衝突,甚至是尖銳衝突,是明顯的事實。我們讓校長們的聲音發出來,不代表立報的立場轉向;因為,立報不只是單向傳播的媒體,各位讀者對這個單元的任何回應,其實就是對校長們的言論最好、最直接的檢驗。因此,讀者的任何批評,我們都如實轉給校長,甚至在篇幅許可時刊出。讓校長能聽到潛藏在茫茫網海的基層教師們的聲音,是我們願意刊出這個單元的目的之一。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