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仁勳 颱風 青鳥行動

酒家菜/酒家菜有歷史階段 仍難挽沒落命運

欣傳媒/梁峰榮/專題報導 2013.06.07 00:00

從發展層面來看,台灣的酒家菜可推算到日據時代,也就是民國初年,至今約百年歷史,當時的酒家是台灣最高級的餐館,菜色細緻、注重刀工與擺盤。到了光復後的1960年代,第二代酒家興起,並形成百家爭鳴狀況,即使五星飯店陸續開業,酒家菜仍具特色。酒家菜講究排場與禮數,尤其是初期,酒家就好比六星級大飯店,甚至米其林星級餐廳,出名酒家包括江山樓、東薈芳、蓬萊閣、黑美人等,只有層峰人士才有機會造訪,菜色如同小型滿漢大餐,一旁還有藝旦獻歌獻舞,一頓宴席吃下來,少則半天,多則一整天才算賓主盡歡。這時期的菜色以大陸菜為主,其中又以福州菜、閩菜為代表,川菜、廣東菜為輔,另外還帶有日本色彩,佛跳牆、生魚片大拼盤、烤乳豬、魚翅、鮑魚、紅蟳等,極盡奢華。1923年,台北大型酒家還合作接辦御宴,款待來台巡察的日本裕仁皇太子,酒家等級可見一斑。當年並無化學味精,尋常百姓熬湯通常遵循古法,用新鮮大骨慢慢熬成湯底,不過大骨湯在當時的酒家菜裡只是小意思。酒家廚師會以牛肉、豬肉、豬腳、全雞、火腿,甚至魚翅、蛇肉細火慢熬,湯頭裡儘是天然食材的精華,滋味鮮美不說,還充滿養分與膠質。1960年台灣新型態酒家興起,大稻埕、艋舺與北投的大型酒家相繼創業,酒家菜的發展進入另一段高峰期。這時期的酒家多半與情色脫離不了關係,上酒家的顧客群不再侷限於有錢人,黑白兩道、暴發戶全到酒家應酬,或飲酒做樂、談生意或「喬代誌」。以大稻埕的白玉樓、百花紅、五月花為例,酒家除供應各種大宴小酌的菜色外,一定要有那卡西樂團與女性相陪,當年的酒家女算是另類悲劇人物,淪落酒家上班,總有不得已的理由,極少單純為了興趣。即使到了90年代,大稻埕的酒家仍具代表性,股市上萬點時景氣好,酒家夜夜笙歌,大戶小戶揮金如土,小姐唱一首歌,300、500甚至1000元小費亂撒,買醉也買歡樂,和小姐談妥了,還能帶出場過夜縱慾。同一時間,台北橋頭存在不少「茶室」,小姐作風大膽,吸引藍領階級上門,但茶室不供餐,只有瓜子、花生類,外殼直接吐在地上。這時期的酒家菜逐漸走下坡,相對沒特色,多半是湯湯水水的火鍋類,有時桌上放了五鍋不同的湯鍋,連街頭版的大腸豬血湯、魚丸湯也變成一道菜,大多數賓客都是吃完一攤,再到酒家「續攤」,菜色顯得不再重要。之後隨著酒店興起,制服店、便服店、禮服店、喇叭店與多樣化的情色行業出籠,加上台灣生活水準提高,星級飯店、大餐館林立,風光一時的酒家慢慢沒落,昔日酒家菜卻變普及,熱炒店、台菜餐廳都能吃到。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