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攝影家眼裡的臺灣 台博登場

民生@報/陳小凌 2013.06.03 00:00
圖說:透過攝影家鏡頭看台灣山河,董敏拍合歡山環景。陳小凌/攝影。

【文/陳小凌】攝影家董敏為了為拍攝合歡山環景,五年前,當時74歲的他,以粗繩綑住腰部,置身於中華電信載波臺的鐵塔天線上進行拍攝360度的合歡山全景;持70MM底片相機搭乘直升機至海平面高度約2500~3000公尺進行高空攝影。攝影家陳敏明只為留住雪霸連峰氣勢;前輩攝影家方慶綿一生攀登玉山超過4千次,為日據時代的玉山留下許多美好的影像。正因為有這些不畏生死,想為台灣留下瞬間的美感的攝影家,今天我們才能看到台灣好山好水的豐富多樣真面貌。

特展中1871年英國攝影家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到臺灣時,用玻璃版底片記錄下的南臺灣月世界、荖濃溪及平埔族人等地形、地貌與人文風土,彌足珍貴。以及光復前後,臺灣前輩攝影家方慶綿、陳耿彬、李鳴鵰、蔡高明、余如季、阮榮助等人所拍攝到半個世紀前的玉山和淡水河,

在展場方慶綿兒子方重雄說:父親在阿里山及玉山從事的攝影創作,他一生攀登玉山超過4千次,為日據時代的玉山留下許多美好的影像,「當時拍三張玻璃底片,就有六元獲利,而那時國小老師的薪資只有三十元。許多老師鼓勵學生攀登玉山,並說一生能登玉山值得回憶,許多學校登玉山成為畢業禮物。」這位台灣早期山岳攝影先河曾拍攝三百多件攝影,捐給玉山國家公園二百多件,這次將併同展出三張4x5的玻璃底片。

策展人資深攝影家、台灣攝影博物館文化學會理事長莊靈表示,讓國人有機會用攝影家的角度,重新看見台灣獨特的山岳與河流。展出的作品多是他特地到攝影前輩家中找到的尋珍藏作品。他很希望未來台灣能成立攝影博物館,為前輩及當代攝影家留下珍貴攝影的資產。

董敏表示,攝影是瞬間的永存,永存的價值卻漸漸消失,因為臺灣的天氣不適合保存攝影作品,這次攝影展很特別的「將消失的瞬間又復活起來,他記得當天上午十時,他從昆陽啟拍,只用25MM鏡頭,連拍七張,居然晴空萬里,十分幸運。」這次影展集合了臺灣攝影界百年來的心血,組合後成為有機共同體,希望能成為未來成立臺灣攝影博物館的引子。

高齡91歲的前輩攝影家李鳴鵰、已經81歲的余如季也到場共襄盛舉,余如季表示,過去他曾經在歷史博物館展出拍攝的白鷺鳥作品,此次展覽展出的作品則是他最近在台南運河附近拍攝的大小白鷺鳥。他拍攝白鷺鳥超過50年,這是在台灣河川海邊最容易拍攝到的動物,他對白鷺鳥有深厚的感情。

臺博館館長陳濟民特別向所有攝影家致意,並表示攝影是歷史記憶,也是重要的文化資產,今天揭幕的《鏡觀寶島山‧河-攝影家眼裡的台灣大地》特展,作品不僅展現出臺灣山水的雄渾壯闊,也觀照臺灣細緻的風土民情,從攝影家的另一種角度,重新看見臺灣獨特山岳與河流。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