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客說客話:讓青年留鄉有更多可能

立報/本報訊 2013.06.02 00:00
■洪馨蘭

第2次遇見邱銘松先生是在5月中旬的客城平鎮。他受邀在本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地方經濟與客家文化創新」分組論壇,擔任引言人之一,我同場擔任與談。邱先生在最後一輪問答時回應觀眾提問,丟回兩個非常有意義的思考。

這場分組論壇邀請屏東邱氏巧克力創辦人邱銘松、埔里吟詩綠曲休閒農場經理林宥岑、竹東阿金姐工作坊經理彭巧嫻,3位近年在客庄第一線推動地方產業的成功者,分享經驗心得。

來自屏東內埔的邱銘松,在經過稻農、檳榔農到經營咖啡園及烘培咖啡,從一級到三級產業皆全新觸及,進而鼓勵南部客庄農民與部落民投入規模可可園,2010年10月終於完成台灣製品牌巧克力,銘松獨立經營熱帶農業園的實力與毅力非常驚人,而他那一連串的冒險經歷聽來嘖嘖稱奇。

林宥岑的童年是在埔里幽靜的北客山村度過。這些年選擇接下父親的筊白筍種植事業,返鄉從第一級的水田種植、第二級的醃漬加工,第三級的民宿經營,展開到第四級的導覽體驗,宥岑娓娓道來目前計畫以社區之力,為維護筊白筍清淨水源,正提案推動生態客庄計畫。忙碌的她在平鎮的這天,鄉下同時正有兩個體驗團,在艷陽下感受客家小村風情。

如果曾吃過以竹東客家桔醬作為提味的日式漢堡,彭巧嫻作為梅子事業阿金姐的女兒,6年前的返鄉投入絕對是貢獻良多。這個得獎無數的漬品品牌,是從阿金姐這位嫁自閩庄的客家媳婦,2002年首次獲得農委會金梅獎開始。鋪貨通路從柑仔店到MOS再到誠品,一個產業讓自家子弟感到自豪,巧嫻的報告讓大家看到她在這項產業中所獲得的成就感。

來自內埔、埔里、竹東的當代實業者的經驗分享,共有三項特色:知識經濟、體驗經濟,以及社區經濟。知識是創業的基礎,包括全新作物可可、父輩的筊白筍水田、母親的果實醃漬,每個投入都可看見他們鑽研農作與行銷策略的認真。體驗讓外界看到他們的努力,除了自營品牌熱可可與可可脂護手霜、筊白筍田的擴大種植與開放觀光採收之外,還有以公平貿易原則保證價格收購產銷班員的梅子與酸桔。

透過品嚐與味覺革命,顛覆一般民眾對傳統客家美食的既定偏見;另一方面,也因為品牌經營的成功,即便規模屬家庭事業,在產業鏈上下游都擴大了社區經濟的參與人數。

我在回應中提出以上三點並表示佩服,更強調新世紀鄉村客家運動,正是要讓在鄉村的客庄找到另些更具永續共作的生計。鄉村除了農會、大盤或自營的作物產業外,一些全新的嘗試都值得我們思考其對社區經濟再生的各種可能性。

「當年輕人都嚮往或流連於都市時,請教各位的經驗:要用什麼方式吸引年輕人回到鄉下就業?」一位身披新竹市科學城社區大學反光背心的朋友舉手提問。

這個大哉問在論壇接近截止時刻提出,主辦單位沒能提供更多的時間讓分享及與談人咀嚼沉思。邱明松拿起麥克風便說:「時間已經到了,所以我只有兩個問題想要反問大家。有沒有可能本店在鄉下而分店在城市?另一個問題是:如果把鄉村教育辦好,年輕的父母回不回來?」

我也把這兩個提問在此寫下。邀請各位與我們一起思考。

(高雄師大客家文化所助理教授)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