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雅虎執行長梅爾取消「在家工作」,是整頓風氣還是不懂工程師生態?

WIRED.tw/Jasper Hsu 2013.05.22 00:00

Photo: Fabio Bruna/flickr

雅虎(Yahoo)內部的人資備忘錄中說:「為了打造最好的工作、溝通和合作環境,所以我們需要並肩工作……這就是我們全體必須進辦公室的原因。」

執行長梅爾(Marissa Mayer)今年稍早廢除員工的「在家上班」制度,引發職場文化的廣大論戰。有一派說梅爾的政策簡直不合理,遠距工作讓員工更有彈性,而且在家工作效率更高;但梅爾的擁護者則認為,員工只有在面對面的環境下才能真正集思廣益、擦出火花,兩派對此爭執不下。

其實,兩邊的說法都很有道理,問題就出在於對一個現代企業的領導人而言,最大的挑戰應該是瞭解該採什麼樣的思考模式,而不是在「哪裡」思考。

「創意」與「效率」不可兼得?

說到「創意」,一般認為很多創新的想法都是在辦公室閒聊中突然出現。例如,3M公司一名科學家從同事發明的一種半黏不黏膠得到靈感,發明了現在到處可見的便利貼。

哈佛大學醫學院的教授柯恩(Isaac Kohane),3年前做了一項研究,他查閱了1999年到2003年出版的3萬5000份生物醫學報告,接著以它們被引用的次數測量其影響力,結果發現,如果作者們彼此間的地理關係越近;報告的影響力就越大。

柯恩表示,這取決於研究員是否可以隨時與對方談話,創造創新的「機緣」。之後,位於美國亞利桑納州的研究團隊,研究了3家科技公司後也發現相同結果。

另一方面,公司也有一定的生產力需求,若要完成一件需要完整且安靜的六個小時來做的工作,員工通常會想要遠離辦公室。

史丹佛大學經濟學家布倫(Nicholas Bloom)過去的研究也指出,具有在家工作政策的公司一般來說生產力較高。再者,在家工作可讓職員自由調配時間,在最有效率的時間工作,例如,許多公司就讓電腦程式編寫人員在家工作,因為他們的顛峰期往往都出現在晚上10點至凌晨4點之間。

如此看來「創意」與「生產力」的取得方式相形之下天差地遠,那該如何取得平衡?

先謀定而後動,並且保持彈性

也許,企業應該採用一種新的審視方式——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也就是要先瞭解自己的能力限制、所具有的知識與認知策略,以此為基礎來使用知識與策略。

顧問公司 Sociometric Solutions總裁魏柏(Ben Waber)提出一個個案,某家公司內有幾名頂尖編程工程師,抱怨在辦公室效率太差因此要求有幾天在家工作,魏柏發現當這些工程師進辦公室時,整間公司的效率卻大幅提升,因為他們可以幫助解決其他工程師的問題。

另外,雖然大部分人相信,員工在辦公室互相交流時有助生產力;但也有人覺得在家工作與外界隔離時最容易有靈感。也就是說,創意和生產力間的界線相當模糊,根本無法界定哪種方法最有效。

與其糾結於「創意」與「生產力」何者重要,管理層應該評估在哪些時間需要何種思考模式,並採取相應作法。需要腦力激盪時就在辦公室工作,需要極高效率完成大量工作時就讓員工遠距工作。聰明的企業就能了解其中關係並能夠彈性運用,深陷其中、執著於一方反而是不明智的作法。

最後,再回到雅虎取消「在家工作」的政策究竟是好?是壞?只能說,像這樣「一體適用」的作法,對今日的科技白領來說確實有些「殘忍」。

推薦閱讀:

雅虎砸11億美元擁Tumblr入懷,究竟買到了「金雞母」還是「賠錢貨」?

Oops!在電梯裡遇到高層主管…教你化解尷尬的三個妙招!

17歲的CEO,Summly創辦人的築夢人生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