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小腸移植推手 陳芸讓童嚐美食

中央社/ 2013.05.12 00:00
(中央社記者黃旭昇新北市12日電)亞東醫院外科部主任陳芸,以熱情致力於小腸移植,讓病患延續生命,有機會再品嚐美食;她在器官移植史,留下重要里程碑。

腸衰竭是指成人的腸道吸收,不足以提供每天所需營養,小孩則是吸收的營養,無法讓他成長。小腸衰竭必須長期靜脈注射,否則會「餓死」,然後朝著小腸復健脫離點滴,或小腸移植兩方向進行。

早在1950年代,小腸移植就與肝臟、腎臟移植同時開始,但臨床上,手術在民國93年間引進台灣。亞東醫院自96年開始,陳芸完成全國第1例成人、兒童移植成功案例,是台灣小腸移植的推手。

陳芸表示,她專攻小兒外科,看過許多來不及移植就早夭的案例,使她決心發展移植醫學。在亞東醫院院長朱樹勳的鼓勵與支援,前往美國匹茲堡大學移植外科深造。

亞東醫院至今共進行8例,小腸移植手術成功率百分百,五年累積存活率達75%,與國外相當。對於末期腸衰竭患者,帶來一線生機。

朱樹勳表示,「病患每天都在創造奇蹟。」台灣已展現與歐美一樣的小腸移植醫療水準。

助理回憶,在動物實驗時,陳芸幾乎每天與豬為伍,從台東種畜繁殖場,購入20頭蘭嶼豬照料、實驗。衛生署去年才通過小腸移植手術,目前手術耗材等都需自費,對許多家庭是沉重負擔。

但病童仍要活下去,對母親而言,更不忍心自己的兒女無法進食。接受移植的病童,術前吃東西會嘔吐,為避免感染,也不能接觸動物,每天在家自學。

手術讓她終於可以「用嘴巴」吃東西,她說,「曾經夢見我大出一條漂亮的黃色大便,全家圍在一起好高興。」術後醫療團隊問她想要吃什麼?病童嚎啕大哭說「有味道、沒有味道的,我都想吃。」聞之令人鼻酸。

醫療團隊與熱心公益團體、藝人與志工,日前成立「好心腸、愛分享」腸衰竭照護公益計畫,希望藉募款與醫院的醫療照護資源,成為全國腸衰竭照護中心,提供病患及家屬漫長的生理、心理、社會支持。

台灣每年有超過100名小腸衰竭病患,但全靜脈營養治療,極易因感染引發敗血症死亡;小腸移植困難在於不易取得器官,尤其小兒的移植更難。

陳芸說,擬定小腸器官分配原則已完成,對於重大悲傷之際,仍願意奉獻往生孩子器官的母親、父親,要獻上崇高的敬意。

移植後,患者需要長期使用抗排斥藥,需要營養補充,高蛋白施打與特殊檢查,都是長期抗戰。但術後,可好好吃東西,四處遊玩,重新上學。

社會目前沒有專門的長期支持團體,都是一次性的急難救助。陳芸說,小腸移植手術核准後,後續有待政府努力的是,將小腸移植納入重大傷病,納入健保給付,及納入器官登錄事宜,這些都在等臨門一腳。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