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體認「五四」精神意涵 凝聚愛國熱忱與民族意識

軍聞社/ 2013.05.04 00:00
(軍聞社記者陳映竹特稿)今天是「五四運動」九十四週年紀念。發生在民國八年的學界愛國運動,獲得全國各地響應,促進國人救國運動的發展,不僅激勵了當時的人心士氣,也喚起國人愛國熱忱與團結意識,史稱「五四運動」。

 民國七年,因北洋政府媚外無能,當時民間出現普遍不滿情緒,而眾多留日學生對日警不當對待感到憤怒紛紛輟學歸國;民國八年,第一次大戰結束後,對抗德國的戰勝國在巴黎開會,政府在「巴黎和會」提出廢除帝國主義在華特權、廢除民國四年時袁世凱與日本簽訂的廿一條不平等條約、德國在山東半島和青島的租借權益歸還給中國等要求,遭到西方列強拒絕;除此之外,會議還順從日本主張,決定把戰前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交給日本。

 為阻止北洋政府接受巴黎和會的山東決議案,五月四日當天,有三千多名學生在天安門廣場聚集,並在市區以「外抗強權」、「內除國賊」的口號遊行示威,雖然抗議的活動遭受警察的阻擋、軍閥的鎮壓,但此次以北京大學生為首的愛國運動,很快的在上海等各大城市蔓延開來,得到全國響應,終於使北洋政府不敢在巴黎和會決議上簽字。

 五四運動在完成初步目標之後,更引發省思國家未來發展方向的新文化運動,對後來國家命運產生深刻影響,當時有許多優秀的藝文人士提倡科學、民主、白話文的「新文化運動」,藉由傑出的文章作品撼動人心,表現出文藝的力量,科學的精神與文學上的改革奠定文藝的根基;民國三十八年五月四日,臺灣的文藝界知識分子也在臺北成立了中國文藝協會,並且在每年的五月四日舉行各項文藝活動來紀念這一天,進而使我國歷史與五四運動緊密結合。

 在「五四」之前,許多知識份子對於國家現況並無興趣,也不寄予厚望,但在五四爆發後學生的愛國運動感動許多人,也引發許多知識份子的政治理想和行動,促使知識份子及青年人對國事的關心,他們紛紛尋求各種可能的救國之道,民族意識的抬頭,不僅促成國家內部新興政治勢力的發展,而政府的外交也在民意做後盾下,逐漸踏向獨立自主之路。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發生在民國八年的學界愛國運動,對國家的發展不但有重大影響,更有極深刻的歷史啟示意義,希望國軍官兵能體認「五四運動」所代表的民主精神,傳承前人愛國熱忱,團結一心,勇於承擔保國衛民的志節及抱負,同時集科學、哲學、兵學的綜合學養,成為允文允武、術德兼修的新時代國軍。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