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賞歌劇,你一定不能不知道義大利偉大作曲家威爾第(GiuseppeVerdi),今年適逢他冥誕200周年,全世界都躬逢其盛,各個重要音樂中心也都在精心籌劃各種活動。為了讓所有音樂迷更了解這位義大利歌劇史上的巨擘,音樂學博士車炎江昨(27)日晚間在雄獅旅遊永康人文空間,帶著我們認識威爾第的一生,還有至情至性的他。
車炎江指出,威爾第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父母經營小旅店兼務農維生,家鄉在靠近義大利北方城市布賽托(Busseto)的一處農村,當時雖然他還小,卻已顯現出他對音樂的興趣,10歲時便成為教堂風琴師。但,一直到19歲,威爾第才有機會前往米蘭學習音樂,不過很可惜的是,當年他參加米蘭音樂院入學考試未被錄取,之後,威爾第只好在米蘭找私人老師,繼續他的音樂人生。
不過,威爾第並沒有因此而氣餒,後來威爾第在音樂界上的成就,反而讓米蘭音樂院以他為榮,學校的招牌上甚至還掛起了威爾第的姓氏,這也印證了,一時的失敗不是最重要的事,而是在於自己能否朝著自己的目標,努力的堅持下去。
此外,根據車炎江的觀察,威爾第不僅努力熱情,且至情至性,後來的音樂成就讓威爾第富可敵國,但他卻將財富投注於興建音樂人養老院,讓不得志的音樂家在晚年有個棲身之所,而這個創設於1896年,位於米蘭的「音樂人休憩之家」至今都還在呢!
另,威爾第讓人津津樂道的還有,他為了紀念義大利大文豪曼佐尼(AlessandroManzoni),他不僅主動為其寫了《安魂曲》,甚至他還親自指揮紀念曼佐尼逝世週年音樂會。但,車炎江指出,其實很多音樂家是不碰,且視《安魂曲》為禁忌的,像是貝多芬和海頓。
而關於威爾第一生的創作,1839年威爾第的歌劇處女作「奧貝托」在米蘭的斯卡拉歌劇院首演,很幸運地獲得成功,1851年之後,威爾第接連發表「弄臣」、「遊唱詩人」及「茶花女」等優秀的歌劇。而威爾第一生的創作約有34齣精彩絕論的歌劇,包括:《尼貝龍指環》、《飛行的荷蘭人》蕩氣迴腸的史詩傳說,還有《納布果》中激昂的民族情懷,以及《茶花女》、《阿伊達》裡醉心的淒美愛情,一部部歌劇都呈現命運的無常與人性真實面貌。
威爾第最後創作的二齣歌劇,其中倒數第二齣,是在1887年創作的《奧泰羅》,這是一齣悲劇,而壓箱作《法斯塔夫》,則是在1893年創作的,但這卻是一齣喜歌劇,由此也不難看出威爾第的至情至性真性情。
更多欣講堂訊息,請上【《欣講堂》滿足旅行的想望!】專輯http://www.xinmedia.com/n/featurestory_list.aspx?collectionid=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