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不夠人性的五楊高架

中時電子報/漢寶德(作者為建築學者) 2013.04.23 00:00
  前一陣子因工程品質不良引起媒體注意的五楊高架快速道路總算完工了,馬總統為此向全國民眾說明此一道路省油、減碳的數量,實在使人鬆一口氣而額手稱慶。可是在同時,媒體上又有大量的篇幅,甚至用標題來警告民眾,使用五楊高架要注意不要迷路,要小心不要碰到「死亡交叉」。還提到這是一條ETC的道路,沒裝ETC者最好使用原有的平面國道。   恰在此時,楊梅段發生火燒車的意外,離事故不遠的救災車輛卻要遶幾十公里的遠路才能來到現場。這是怎麼回事呢?對於五楊高架,我們要高興呢?還是要戒懼?這是兩黨政府接力完成的工程,其中沒有政治的因素。那麼,問題出在哪裡?   以我的觀察,這是我們計畫文化所出的過錯。我們的文化沒有計畫的觀念,不習慣系統性思考。在人生的細事上是很瀟洒的,但遇到與眾人有關的大事,就容易失掉通盤思考的長處,出現雜亂的、短視的解決策略。前一陣子為大家所熱烈討論的都更就是很好的例子。都市更新在外國是都市規畫架構下的行動,到了我們手上,就成為用法令來鼓勵民間開發商的個別行動了,因而犧牲了計畫都市發展中外觀之外的重要因素。引起各界抗議之聲,也是理所當然的。   回到五楊高架的工程,自計畫的觀念看,應否建此高架就有檢討的必要。政府應高瞻遠矚,自交通政策面思考道路建設,不能道路一旦出現擁擠,就要開闢新路,供車輛暢通。放任小汽車痛快地奔馳是上世紀中葉以前的事了,七○年代以後,連美國的城市都開始拆除市區高架道路,鼓勵市民搭乘公共運輸系統。有能力的政府怎可能聽任公路單位編列預算,不斷興建高架?理論上說,高速路是永遠不夠的,因為有鼓勵開小車的作用。   在西方先進國家,市區高架是少見的,市與市之間的高速路,高架更是少見。所以近年來台灣國道在接近市區的兩側建高架實在令人不解。道路不僅供交通之用,對於市民認識周遭環境,欣賞山川之美,同樣有其功能。記得在國道一號剛完工的時候,開車自台中到台北行經高速公路確是一種享受。所以為了解決交通問題,採取怎樣的方式,選取怎樣的路線,一定要有整體的規畫。很不幸,我們的公路單位沒有這種觀念,他們只重視一個問題,就是疏通過多的車輛。   以五楊高架來說,工程單位專注在車輛交通上,甚至沒有考慮到人性,沒有想到車子是人駕駛的。汽車在快速行進中,駕駛者的心理反應非常關係於公路之安全,所以高速公路的進出口與車道的交換,都要以反應較慢的駕駛者為標準,務使開車的人都在很輕鬆的、既安全又平靜的心情下找到自己的路線。要做到這一點,規畫者要把使用者放在心中,一方面要簡化車道交換的數量,拉長交換時的車道,加上明晰的標示。可是自各報的報導上所看到的,五楊高架的設計者完全沒有考慮到這些。其複雜性,即使最詳細的報導也不容易看得懂。我們真的敢開上這條高速道路嗎?   自環境的觀點說,五楊是最大的破壞者。幾年前,台北的十八標及台中附近的高架系統完工,我曾寫文章指出它破壞了我們從容欣賞台灣大地美景的機會。在十八標之前,我們開車自泰山收費站北上,在國道上一望無際的台北平原,遠遠看到圓山飯店點綴其間,感到做一個台北市民是幸福的。高架路是兩堵牆,把我們的心情完全破壞。如今加上令我們戒懼的五楊高架,不但林口高地的自然風光不見了,高架忽而左邊,忽然又轉到右邊,又是一層,又是二層,造成的視覺混亂,真是世界奇觀!難道真的找不到其他的解決辦法嗎? 漢寶德(作者為建築學者)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