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辨識媒體資訊 新聞獎得主開課

立報/本報訊 2013.04.21 00:00
【編譯陳玫伶綜合外電報導】二手消息是記者們的行話,而非青少年的日常用語,然而,透過社群媒體、網路和傳統媒體來源就可輕易取得資訊。指導學生如何辨別可信的資訊與優良報導,所謂的媒體識讀,開始受到教師們的重視。普立茲新聞獎得主米勒(Alan C. Miller)主持了媒體素養計畫(News Literacy Project),他說:「年輕學子感覺所有資訊都一樣。如果有些東西放在網路,他們傾向會相信。」現在他為《洛杉磯時報》執行調查研究。17歲的阿德隆娜(Ife Adelona)在推特上看到美國影星賽琳娜•戈梅茲(Selena Gomez)為成人雜誌拍攝封面的消息,她隨即採取行動。她說:「我立即去重複查證(second source),確認這是不是真的。」阿德隆娜就讀馬里蘭州銀泉(Silver Spring)的蒙戈馬利布萊爾高中(Montgomery Blair High School),透過網路的迅速搜索,學生們本能地覺得照片是假的。米勒在馬里蘭州設立的非營利組織發展適合中學生和高中生的課程計畫、活動時程,指導學生從小學習區別資訊的真實性,學生學習標示劇情中的謬誤,挖掘什麼是可靠資訊與驗證資訊。米勒表示:「我們的重點放在使用有品質標準的新聞,去評估所有新聞和消息的可信度。」這項計畫和許多新聞記者合作,邀請他們定期參與課程,包括來自20多個媒體的編輯和採訪記者,媒體有《紐約時報》、非營利媒體《ProPublica》、《全國公共電台》、《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網》和《華盛頓郵報》。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網特派員帕茲(Tracie Potts)自2009年開始擔任媒體素養計畫的志工,最近出席阿德隆娜班上的媒體識讀課程。帕茲帶來不同機構進行的民意調查結果,包括蓋洛普(Gallup)、微軟國家廣播公司(MSNBC)、福斯新聞(Fox News)和「財經內幕(Business Insider)。她問學生:「我可以相信誰?」「這些資料從何而來?」「我們如何知道這個資料來源比那一個更好?」當一個聰明的新聞消費者,就像生活中要做各種選擇,她告訴學生:「這有點類似外出用餐,你不會想要隨意在路邊停下來,你會檢視食物的來源。」教授這類合理懷疑與批判性思考的需求正在逐漸增加。2009年,媒體素養計畫第一次進入校園時,馬里蘭州和紐約州約有650名學生參與,4年之後,計畫延伸到芝加哥、維吉尼亞州和華盛頓D.C.,估計今年底將有3800名學生受惠。米勒表示,新的共同核心課程標準(Common Core education standards)也涵蓋了教授媒體識讀的需求,45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採用了共同核心課程標準,當中要求高二學生的非小說類讀物要達7成以上。校長和教師表示,新聞識讀課程延伸不僅只新聞學。在華特懷特明高中,校長顧德溫(Alan Goodwin)主持第一堂的新聞識讀計畫先期課程,他說,他看見學生將課堂所學的事實檢視、研究等使用多方資訊來源,運用在報告或日常生活的選擇行為。顧德溫說:「這幫助學生了解他們什麼應該相信,什麼不能相信,以及他們應該要做哪一些調查。」維吉尼亞州沒有採用共同核心課程標準,不過費法克斯郡(Fairfax County)(Fairfax County)近來則要求學校教授媒體素養。預計將採納媒體素養計畫教學。去年10月,羅伯麥考米克基金會(Robert R. McCormick Foundation)宣布將花費6百萬美元執行為期3年的重要新聞計畫(Why News Matters),經費將透過芝加哥青年記者教育計畫撥給學校、大學和非營利組織。該計畫主持人貝爾(Clark Bell)表示:「人們受到過多訊息轟炸,無論你是長輩、年輕人或介於中間,挑戰越來越多,投入它非常必要。」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Stony Brook University)新聞素養中心( Center for News Literacy)的研究顯示,參與媒體素養課程的學生參與投票和學習時事活動的意願較高。阿德隆娜表示,當學習越多媒體素養,她認為學生也需了解對周遭事物要三思而後行的重要性。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