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什麼都靠人/台藝人赴陸淘金 陸節目肯砸錢台坐以待斃?

NOWnews/ 2013.04.19 00:00
記者林保宏/專題報導

大陸湖南衛視《我是歌手》,上周五(12日)進行最後總決賽,賽前在5日進行的半決賽,來自台灣的楊宗緯和林志炫分居前兩名。由於半決賽成績佔總成績的40%,一般外界預料,只要兩人沒有什麼太大的失常表現,冠軍應該就落入這兩人之手。但結果最後出乎預料,是由大陸的雙人團體「羽泉」奪冠,不僅歌迷錯愕,甚至還因此爆出「陰謀論」。

《我是歌手》在今年1月18日開始播出,節目每集都會邀請7位知名的線上歌手,到現場進行歌藝PK,並找來500位素人聽眾到節目現場,依據自己的喜好投票決定選手名次,這和過去傳統的歌唱比賽,從素人中挑選好聲音,並由專業音樂人或相關領域的代表當評審來決定排名,有很大的不同。這樣類型的節目在華人圈未曾有過,因此正式開播前,就已造成許多討論。

《我是歌手》是湖南衛視從韓國MBC電視台引進的大型歌唱真人秀節目,找來7名線上歌手同台演唱PK,每場並由現場500位聽眾擔任評審,投票決定名次。兩周累計票數(第一輪)或得票率(第二輪起)名次最低的歌手被淘汰,由另一位歌手頂替空缺。參加本節目的歌手都是在華人圈內擁有較高知名度,曾有唱片發行的實力歌手。

這個節目的出現,不得不承認讓很多沉寂多時的歌手又重新發光發熱,雖然這可能並不是他們參加節目的初衷。節目剛開始的時候,許多觀眾和網友還在網上紛紛質疑節目請來的都是「過氣歌手」,然而當這些所謂過氣的聲音開腔之後,一切的嘈雜全部都閉嘴了。

除了見識到這些被稱為「過氣」的中生代歌手,展現寶刀未老的實力外,該節目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在議題的炒作和肯花大成本的製作費。就以整個節目的規格來說,《我是歌手》一季共13集的比賽,光是一季的製作費,就飆上3億台幣,其成本之高除了令人咋舌,也讓不少台灣的製作人和主持人都望其項背。

另外光是這個節目的開場,又是黑頭車、又是紅地毯,甚至還在總決賽之前,幫7位歌手製作形象廣告,現場又是百萬音響、動用47台攝影機,還有51人的伴奏大樂隊,連麥克風也是特別製作,整個幾乎就比照是演唱會的規格,不只觀眾看得過癮,就連歌手在台上飆歌,也十分的有快感。

除了製作單位肯花成本、砸重金製作外,節目的行銷策略也十分成功。包括找廠商冠名贊助,除了讓贊助單位的Logo,可以三不五時的就出現在比賽畫面外,就連主持人在節目開場前,也會特別地介紹贊助廠商的名稱,不少網友都戲稱,看完第一季的《我是歌手》,除了歌手的表現之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贊助單位「立白洗衣液」。

這次參加總決賽的7組歌手,除了3組來自大陸,包括冠軍羽泉外,另外還有黃綺珊和周曉鷗,另外4位則是來自台灣的林志炫、楊宗緯、彭佳慧和辛曉琪。大陸的歌唱節目總決賽,竟然有超過一半來自台灣,這是賽前大家都想不到的之外,也因為如此,台灣選手的好聲音和唱功,更是為人所稱讚。

其實這些參加總決賽的歌手,除了可以讓觀眾再次欣賞他們過人的技巧和美妙的歌聲,享受音樂,享受與高手飆歌的快感,相信這是很多歌手最初參加這個節目的初衷。辛曉琪曾說「來之前想過名次根本不重要,結果當你參加,坐在這裡等待宣布的時候,原來還是在乎的」,相信這段話每個歌手心裡一定都認同。

其實,不只是觀眾們,這些參加最後總決賽的歌手,並不十分在意最後誰是總冠軍,事實上當這些音樂響起,觀眾們聽的永遠不只是歌,而是逝去的那個時代,和在那個時代裡屬於自己的閃著亮光的回憶。這些歌手能夠在台上盡情的飆歌,享受這樣的舞台,這是現在許多節目所無法提供的。

一個歌手要的,不外乎就是一個可以表演的舞台,但就台灣目前的節目製作環境來說,經費就是一個最大的問題。《我是歌手》一集的製作費就高達1800萬台幣,這樣的費用在台灣來說,平均一集的製作費80萬來算,已經可以製作將近2季的節目。這樣高規格的節目製作費用,現在台灣的製作環境,根本不可能出現。

再說每個歌手出場的費用,在大陸可能光是1個人1集的出場費,就是台灣1集節目的製作費,費用可說是天差地別。這樣的費用差別,不禁讓台灣製作人感嘆,台灣綜藝節目的類型愈做愈侷限,現在不是看到成本較低的談話性節目為主,要不就是棚內的遊戲節目,即使是歌唱選秀節目,也都是海選素人為主,但場邊的舞台、燈光、音響、樂隊等,幾乎和大陸根本無可比擬。

也因為在台灣幾乎已無表現的舞台,加上台灣市場遠較大陸規模小很多,以至於不少其實還能唱的中生代歌手,紛紛到大陸去發展。這些藝人到當地的節目,製作單位幾乎都以高度的規格對待,使得這些歌手久而久之,便多留在當地發展,甚至還有許多人闖出一番天地,更有人還被視為「大腕」的藝人對待,這些都是他們目前在台灣所遭遇不到的。

大陸現在製作的歌唱節目,無論是在軟硬體上,全部都製作的十分精緻,不要說台灣的節目無法比擬,就連想上個純歌唱的節目,幾乎都已經找不到了。看到大陸的歌唱節目規模愈做愈大,相較於台灣卻是製作費一年比一年縮減,看在許多製作人的眼裡,即便台灣有更多的創意,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林志炫、辛曉琪、彭佳慧、楊宗緯等人在大陸的歌唱節目表現亮眼,除了讓人再度看到台灣歌手的實力外,也讓這些人的知名度,因為這次比賽更加提升。包括音樂製作人、也是選秀節目評審的陳國華就說,這次的比賽沒有輸家,因為每個人都因為這節目知名度提升,歌手在大陸商演的場次和價碼都提升了,全都是因為他們的實力被人所看見。

也許有人會問,不少台灣的藝人,近幾年紛紛轉往大陸發展,難道只是因為那邊市場大、錢可以賺得比較多嗎?其實這些原因都沒錯,但看看國內的製作環境,無論是綜藝或戲劇,幾乎成本壓得一年比一年低,品質愈來愈粗糙,也不外乎這些藝人會選擇出走到對岸發展,為的就是能有一個可以表演的舞台。

只是藝人這樣小小的心願,在台灣卻愈來愈難實現,不只歌手、甚至是一線主持人,也開始轉往大陸發展、更別說早已在大陸是家喻戶曉的演員們。造成這樣的情況,除了只能說台灣的市場小、而且也習慣了畫地自限,侷限了其他發展的可能性。這最重要的原因,不外乎都是因為收視率考量而才會走入這樣的困境。

看到大陸的戲劇、綜藝節目,製作費用一個比一個高,也因為如此才能做出高品質的節目,這讓許多的藝人、甚至是綜藝節目主持人,看了都羨慕不已。就連在國內可以稱得上是主持一姐的陶晶瑩,看到《我是歌手》的成功,製作單位肯花大錢做節目,連她日前受訪時都說,「沒有預算做出來的節目都會很陽春,如果再不投資,只好去大陸做節目了。」

其實台灣的創意相較於大陸來說,這方面我們還是佔有優勢,只是大陸真的市場廣大,節目製作也肯砸錢,製作出來的品質和水準,也以和過去無可比擬。就在許多網友在批評這些藝人到對岸去淘金時,是否也曾想過我們的製作環境給了我們些什麼?藝人賺錢本是天經地義,更重要的是有表現的舞台,但如果這些台灣現今的環境都無法給予,怎麼去怪這些藝人紛紛轉往大陸發展呢?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