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心理師在偏鄉:偏鄉醫療 不只呼籲而要行動

立報/本報訊 2013.04.16 00:00
■ 張巍鐘臨床心理師在研究所經過兩年的學習,第3年會到醫療單位實習。還記得在成功大學要實習前,曾有教授把學生們都聚集起來,跟學生們討論希波克拉底誓詞(Hippocratic Oath),這誓詞被視為醫師行醫前的宣言。雖然現代誓詞與傳統希臘原文誓詞已有不同,但大意上仍是維護病人權益與尊嚴,並把病人放在首位。隨著工作經驗的累積,漸漸的發現理想與現實總有一些差距。現實的醫療因為有人就有許多政治與無謂的行政,常增加醫療人員的工作量。其中還有健保,醫療人員不是要考慮自己如何維護病人權益,而是要不斷思考如何透過健保點值幫助醫院回本。健保的運作模式把醫療商業化,就像商業注重人潮一樣,許多醫療裝備就會往人潮多的地方設置,畢竟商業的觀念就是要這些醫療設備回本。然而,醫療商業化明顯違背醫療的本質,台灣醫療也該脫離商業的觀點,如為南迴醫院請命的徐超斌醫師曾指出的,醫療是人權而不是成本計算的服務業。3月下旬聽到有立委關心台東醫療,這呼籲應該是台東地區許多民眾的感受,然而呼籲了許久,其中不乏許多政治人物,但總是不見明顯改善。有次與人聊到就醫經驗。對方在國中時因神經疾病無法在台東就醫,必須到台北的醫學中心,手術後因為路途遙遠就自行停止回診,也因此時常擔心自己的健康。學生描述自己父母都要打零工,為了回診都要請假,加上在醫學中心的門診都要等待許久,自然無法事先訂位,又因經濟不允許只能搭火車,常常都是早出晚回,甚至到隔天都還感到疲憊,到台北就診在經濟與體力上都是很大的挑戰。類似的故事在台東常見,也能部分解釋台北與台東平均壽命極大的差距,站在商業立場,台東民眾只能默默承受這差異,或是遷移到都市區居住。但是,醫療的本質是在維護病人權益與尊嚴,所以制度上就該因應民眾需求。長期以來,台東醫療不足是顯而易見的問題,需要許多的改變,而改變可能又是耗時費日,時常讓人有無望感。中央政府應有長期與短期的計畫,促進偏鄉民眾就醫的權益。或許,衛生署可以協調醫療中心特別為偏鄉與離島民眾設立門診,讓民眾更能計畫自己的行程,而交通部也能補助「必須」前往醫學中心就醫的民眾。更希望眾人的期盼與關心,不再只是呼籲,可以儘早為台東帶來直接的改變。(臨床心理師)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