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幸福24號:如果死了都要愛

立報/本報訊 2013.04.14 00:00
■蕭如婷前幾天,下班開車回家的時候,聽到廣播正好播出一首信樂團的《死了都要愛》這首歌。其中有段歌詞「死了都要愛,不淋漓盡致不痛快,感情多深只有這樣才足夠表白」。聽完後,不禁使我聯想到多年前的清大洪曉慧使用王水殺害情敵,還有去年聯合大學實習女主播因拒絕求愛而遭殺害,及某女孩因為無法忍受情變而自殺等新聞事件。類似如此的情殺事件(包含殺人與自殺),總是不斷地上演,令人惋惜的是,為何愛情會從「愛死你」走到「愛你死」?從歌詞中,可以深刻體會情到濃時的強烈,然而如果感情的深淺要以「死」來證明,這樣的愛未免也太過使人感到恐懼與害怕。「分手」是一門老師從來不教的學問,但卻是每個人的生命經驗中,多少都會碰上的重要議題。可惜的是,我們大多受到電視偶像劇或者流行歌曲的影響,過度強化分手時的悲傷情緒。只要提及分手就如同世界末日來臨,這也令許多對自我情緒原本就掌控不佳的人,更強化「被拋棄」的信念,因此「不甘願」的情緒油然而生;若再加上性格中具有強烈「控制慾望」,為了平衡自己的情緒以及控制慾,她/他們便容易以極端的暴力行為(殺害)來解決問題及發洩情緒。如何避免玉石俱焚的情殺事件是刻不容緩的工作。《性別平等教育法》第17條中早有明訂,國中小應實施性別平等教育相關課程或活動,而情感教育亦是其中必要實施的重要課程。學校若可落實情感教育,教學生們了解情感關係的建立過程,以及如何面對與處理失去感情時的情緒問題,那麼縱使未來遇到分手議題時,也早已有心理準備,不容易因為手足無措地失去理性,釀成悲劇的發生。此外,少子化已是現代社會趨勢,每位孩子大多是被極盡呵護下成長。家長不忍心讓孩子遭遇挫折的心可被理解,只是如此卻也讓孩子失去如何面對挫折的機會;因此,如果可以讓孩子適度地面對挫折,不但能提升孩子的挫折耐受力,更能練習遇到挫折時的應變能力,這對於孩子未來不管面對什麼困難,尤其是情感關係結束時,都是大有助益的。期待在家庭教育及學校教育的共同努力下,使分手不再是令人怯步、膽戰心驚的歷程,而是可以將之轉化成具有正面學習的能量,並使分手蛻變為成熟情感關係的養分。如此,「分手時的好聚好散」便不僅僅只是一句口號罷了,而是可以真正實踐的作為。(高雄市小草關懷協會社工督導、台灣性學會理事)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