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科技難解鄉愁 余光中:「我不上網,徒亂心意」

蕃騰人物/高嘉甫 2013.03.20 15:11

自嘲科技絕緣體

著名詩人余光中,今年已有85歲高齡。他70年代創作的一首《鄉愁》,至今仍膾炙人口。不過,在現今網路盛行,社群網站大行其道的年代,余光中仍然堅持用紙筆寫作,一直保持對網際網路的「絕緣」。

余光中一輩子沒用過手機,也不上網。但憑藉深厚的語言造詣,他還經常為各種網路文學擔任評審。他笑著說「現在自己還能掌控的現代機器,只有汽車和電動剃鬚刀。」

「我不上網,徒亂心意」

雖然已從講臺退休多年,但余光中的生活依然豐富充實。除了學校或各方機構不時邀請余光中題詞寫序,余光中也樂此不疲地常常奔波到世界各地演講交流。他表示,並不是故意與網路隔離,只是年紀大了,時間有限,不想因網路的煩擾,徒亂心意。因為對他而言,「科技是忙出來的,文化是閒出來的」。

余光中::「我也不是故意這樣,也就是因為年紀大了,新的事物來了,我一時沒有跟上。那後來覺得我不上網,我也沒有手機,日子已經過得很辛苦了。我再加上這些東西的話,每天睡覺之前不放心打開來看,越看越多,徒亂心意。所以人家說網上講你怎麼樣,我說這我就管不了了。」

寫作先求「根」

因為看到太多年輕人不假思索地依賴電器,也有太多年輕人不顧一切沉迷手機。其實自己不上網也並不影響自己寫作,不希望看到,現代的傳播方式過多影響人們的興趣和追求,他說:「現在很滑稽的現象,許多好朋友聚在一起,並不是大家在聊天,聚在一起,大家分心到世界各地,低頭跟遠方的朋友交流。」

余光中樂於同年輕人交流,流傳了幾十年的詩作,仍有不少年輕粉絲視為研讀珍寶。余光中寄語年輕的文學愛好者,在積累時期裡要好好地成立自己的數據庫,因為每個作家一定要有自己的「地區」,才能以小見大。無論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還是張愛玲、白先勇,居住地是他們對人生最深的接觸,也是他們文學創作的最大資料庫。「沒有上海就沒有張愛玲,沒有台北就沒有白先勇,就是這樣,」

怎樣寫好詩? 「多讀書吧!」

這些年來,余光中走動多,也遊了不少山水,「事多景雜,可惜錯過了不少遊記。」還好詩人不曾停筆,明年還會有詩集和散文集問世。從成名的鄉愁到近年的環保主題,余幾十年來的創作主題常新。

余光中說,若將自己一生的學識比作一條河,「五四」以來的新文學是下游,西方文學是一條重要支流,而主流或者說幹流,永遠是中國深厚博大的古典文學。他說,如今恰恰是靜不下心來好好讀書的網路時代,當有人問他怎樣寫好詩時,他總是回答:「多讀書吧!什麼都圖一個快,唯寫作不能快。」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