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台大名醫論文 美校方、自然期刊提修正複審中

自由時報/ 2013.03.14 00:00
〔駐美特派員曹郁芬、記者邱宜君/綜合報導〕針對華盛頓郵報報導,台灣抗老化蛋白研究權威林育誼去年八月在研究室自殺身亡,與他在「自然」期刊上發表的論文遭質疑有關。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關室在電郵中表示,校方已經和「自然」期刊努力數個月,處理相關的問題,提出一項修正,有待複審。

去年二月,林育誼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領銜完成的研究,聲稱發現兩種抗老化蛋白可調控人類長壽基因AMPK,是全球首見革命性新發現,論文發表在權威性的「自然」期刊上,廣受國際矚目。

不過前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人員丹尼爾.袁發現研究方法有瑕疵,質疑數據和研究結果不一致。已遭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解聘的丹尼爾.袁,告訴華郵,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自然」期刊遲未回應他的疑問。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關室說,該校致力確保所有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名下進行的研究,都符合最高的倫理和科學標準。

期刊論文遭人質疑,到底有多嚴重?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博士、署立台東醫院院長祝年豐表示,美國學術圈競爭非常激烈,如果研究結果無法被其他學者重新驗證,甚至必須從期刊撤下,研究主持人更慘,「學術生命就此終止,再也無法做任何研究」。

祝年豐說,正因後果嚴重,研究者寧願發表論文少,也不敢出一次錯。

舉例來說,為求正確,期刊會要求研究者投稿前,找無利害關係的統計專家,全部確認無誤,才願意審稿;研究者甚至會將實驗原始資料交給質疑者或公正單位,讓人多方檢驗。

台大醫院腫瘤科主任鄭安理說,自己對研究內容不了解,但認為,「離職研究員心理不平衡、批評原單位,是很常見的。」

鄭安理也說,學術辯論是天天發生,研究負責人就是主要的窗口,「當窗口不存在,辯論就很難繼續下去。」可能也是因為負責人無法回應,期刊編輯需要花更多心力去審閱資料並釋疑,才會半年多還沒有具體回應。

記者也發信詢問《Nature(自然)》期刊編輯有關該篇論文爭議,及過去半年的查證情形,截稿前尚未接獲回應。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