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Whatsapp的「0.99美元」》

yam蕃薯藤新聞/香港元朗區議員 鄺俊宇 2013.02.06 00:00
  Whatsapp決定向android用家收費,引來iphone與android兩派用家的爭議,事緣iphone用家一次性繳付0.99美元可享終身使用權,但android用家則每年要繳交0.99美元(約8港元),逐年收費。   android用家抱怨:「怎麼iphone一次繳費終身使用,而我們則逐年收費?這不公平!」iphone用家反駁:「最初我們付費下載whatsapp時,又不見你們說不公平?」雙方爭議,焦點落在「歧視android?」與「優待iphone?」的論點上。   繼「兩個剔」和「最後上線時間」後, Whatsapp的「0.99美元」再次引起矛盾,受災範圍從情侶之間,朋友圈子,擴大到兩派手機用家的爭議,不愧為本世紀最邪惡程式之一。   Whatsapp不一收費固然有厚此薄彼之嫌,但能負擔一部數千港元的智能手機,卻不能付得起這僅能買瓶可樂的八塊錢,說不過去吧?   有學生朋友可能抱怨:「我沒有信用咭,不能在App Store付款,Whatsapp沒有照顧我們。」18歲以下的學生朋友沒有信用咭,難免有怨言,但如果「收費」是Whatsapp的災難,那麼這不正是朋友間守望相助的時刻嗎?有信用咭的朋友可以充足其他人的挪亞方舟:「我有信用咭,替你支付Whatsapp費用好嗎?」   沒有信用咭的朋友會感激,面對Whatsapp試用期未滿便不能發訊息的不近人情,八塊錢令對方的Whatsapp不變啞巴,較請朋友喝瓶可樂更具意義吧? Whatsapp的「0.99美元」制造一次關心朋友的機會,發揮社交app的作用,用心真良苦。   回想從前SMS的年代,一個短訊一塊錢並不花算,為了跟朋友們保持同台的免費訊息,儘管那個只有3個人使用的電訊公司服務多爛,大家也被逼成為其客戶,忍受每天斷3次線的痛苦。   沒錯,「兩個剔」和「最後上線時間」帶來了猜疑的痛苦,但Whatsapp的出現,能免費傳短訊,節省了每月跨台傳短訊的費用,令被逼同台的風氣消失,應記一功;從前要透過電郵才能夠傳送的相片,影片及聲音檔,Whatsapp用幾個按鍵代替了,簡化程序;而Whatsapp早在「使用條款」中表明提供一年免費服務,其後可能收費,話說在前。   但為何Whatsapp宣佈收費時,除了被批評「收費不公平」外,還被網民指責「界面簡陋」,「爛app怎能收費」。收費前,未曾聽聞這些評語;收費後,不滿whatsapp的訊息洗版。既有建議轉用免費通訊App「Line」。一時間Whatsapp成為眾矢之的,彷彿犯下彌天大罪,撇除收費不一的問題,Whatsapp收費又何不妥? 是否在不知不覺間,我們都習慣了免費午餐?   記得小時候,很努力把零用錢儲起來去買唱片,滿心歡喜的帶回家翻聽再翻聽,同樣的旋律可以一天聽百次而不厭,因為得來不易,所以更見珍惜;遇上喜愛的電影,儲錢買戲票入戲院,錢不夠,買VCD;電影可以買影碟,但電視節目錯過了則難重溫,故我會彷如約會般準時守在電視機前;錄影機也成為我小時候的好拍檔,我很珍惜每盒僅180分鐘儲存量的空間。   直到長大後,科技進步得能把從前家中的電視機、電腦、唱片機、VCD機、遊戲機,錄影機,全都放進幾吋的智能電話裡,差在未有冷氣機的功能。要聽歌,有「Youtube」;要看電影,有「PPS影音」;要看電視節目,有免費app可以直播或重溫;要玩遊戲,從「angry bird」到「candy crush」,數千免費遊戲可以填滿你每分鐘。 科技進步,令我們輕易得到,卻失去了付出的珍貴。   有否留意,從前可以聽很久的一首歌,現在沒有那麼耐聽了,這可能是作品的問題,但更容易是選擇太多,因為只要動動手指,你就能在Youtube找到另一首歌。從前要儲錢才能擁有的旋律,現在花幾秒搜尋歌名便能收聽,無條件得到令我們變得更花心,直到HMV也傳出破產清盤的消息,我們才驚覺有多久沒有付款來買唱片?   從前要坐定定才能專心看的電影,現在能在車程中拿著數吋屏幕觀看,但代價是不斷因外間的干擾而破壞該部電影的營養,當主角說出最觸動的對白時,抬頭一看卻發現自己錯過車站,繼而狼狽下車。這樣子欣賞電影可能不用錢,但筆者寧願花錢來買那一份專注。   我們不用擔心錯過某部劇集的精彩部份,因為facebook的動態中很快會有朋友分享,然後你可以看到鍾嘉欣如何崩潰,王祖藍跟王婉之合唱的「真的受傷了」,但為何感動的位置總有點遺缺呢?原來我們欣賞濃縮了的精華,卻在浪費鋪排了的精彩,我們根本沒有付出時間與角色建立感情,甚至沒有看過那部劇集,如何能教人重拾從前心情隨劇情變化的忐忑?   沒有付出便得到,失去時並不會痛。就如小時候儲錢買回來的漫畫發黃了也不願棄掉,但現在刪除手機app只花幾秒鐘,反正可以隨時再下載。   在我們渴求零付出的同時,其實也在扼殺創意的萌生。創作人缺乏動力,因為在「免費時代」,創意變得不值幾塊錢,當創作或發明要收費時,人們自然的回應:「有其他免費的代替品,為何我要付你賬?」這不單針對Whatsapp的「0.99美元」,而是我們「付出」與「得到」的價值觀問題。 科技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但斷不能連我們的價值觀也扭曲。   我們迴避「付出」,但其實「付出」是珍惜的必要部份。有時候,付出或許會比不付出得到更多,不只金錢價值,愛情如是。試想想,你不需付出便能得到另一半的溺愛,和你不問回報去付出,而另一半也努力付出的相愛,前者溫度容易流失而不會彼此珍惜,後者鎖住溫度而不會輕言放手。   如果覺得Whatsapp好用,是值得花0.99美元購買,雖然筆者仍然討厭「兩個剔」和「最後上線時間」等萬惡功能,但在大原則下,相信讀者會與筆者一樣樂意付這0.99美元,只是希望Whatsapp能開發更方便的付費渠道吧? 不要讓時代巨輪令我們遺忘了「付出」的可貴。 上集:《Whatsapp的「最後上線時間」》 作者專頁:《鄺俊宇》 (備註:為免發生上次《Whatsapp的「最後上線時間」》被某些專頁刪去作者名後張貼,然後引起網友間罵戰,如各專頁想轉貼,請直接轉貼這張相片,而非複製文章,謝謝。)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