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全球資本主義何去何從(上)

立報/本報訊 2013.01.24 00:00
■姚欣進一、全球資本主義的歷史轉折從宏觀的歷史角度來看,當前的全球資本主義發展已到了關鍵的歷史轉折點。這轉折點所面對的是極端的二選一之兩極發展:不是大好、就是大壞。從大好的方向來說,如果全球資本主義能於近3至5年內突破嚴峻考驗,各先進國能一定程度的擺脫鉅額國債、大幅降低失業率並從而安穩發展,則全球資本主義的物質基礎以及其相應的統治力量將一片看好,因為這意味著資本主義不是百足之蟲,不僅不會死而不僵,而是春風吹又生。即,資本主義顯然已重新找到其基本生產技術的創新突破、整體平均利潤率的大幅提高等等,而重拾其內在豐沛的驅動力,重新展開其新的歷史階段。(註1)從大壞的方向來看,若在未來3、5年內(甚至更短),全球資本主義無法再繼續以目前這種以債養債、以金融資本操作來獲取主要利潤方式來支撐下去,則全球資本主義至少會在少數幾個先進國或中型經濟體開始爆發帳面上的破產。而且,從2008年之後的第二次全球資本主義危機(不僅僅是金融體系方面,而是包括生產資本的總體經濟)、更嚴重的全面倒退、大蕭條都極有可能出現。向上提升或向下沉淪?這句台灣讀者極為熟悉的話,深刻地反映了當前全球資本主義正走在兩極方向的關鍵點上。本文將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分析角度,來檢討這問題。本文將以上下兩篇來處理,上篇內容在於簡要介紹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歷史分析,以及當前全球資本主義陷於長期停滯的歷史脈絡。下篇,則將集中討論日本當前的經濟政策,以及全球資本主義未來可能變化的選項。二、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分析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於資本主義的歷史發展分析模式,乃是以歷史階段為分析範疇來進行論證的。所謂歷史階段分析範疇,簡單的說,就是針對當時基本生產技術為主軸發展的產業結構(如當前的資訊科技、網絡經濟),以及資本主義國家機器對資本主義社會各種衝突、危機管理的策略操作方式(如全球化、新自由主義政策等),並輔以各國總體產業之平均利潤率之上升或下降的長期趨勢(歷史長波)觀察,來綜合性的分析其階段性質。也就是說,由於資本主義與生俱來的內在矛盾,它是恆處於自我矛盾與不可遏止的衝突之中,而全面的危機是否爆發,端視其一方面是否能發展出基本生產技術的創新突破,成為轉化整體產業結構、大幅提昇整體平均利潤率的契機;另一方面,則要看資本主義國家機器是否能在意識形態、物質利益分配操作上對危機能有效管理、轉移,而能延宕危機爆發或將資本主義的經濟與社會負面效應控制在可承載範圍內。▲聯準會主席柏南奇(Ben Bernanke)出席在華盛頓國會山莊舉行的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圖攝於2011年7月13日。(圖文/路透)但這兩方面的操作管理,還是有主次先後的。前者乃是根本的物質基礎,即真正能讓資本主義在某一歷史階段起死回生、重振雄風的畢竟是生產技術的真正創新突破(如幾次重大的工業革命,從最早期的蒸汽機改變了整體製造業的動力來源、二十世紀中期的電力、化工業的技術突破,開拓了石化產業、民生消費品等鉅大市場商機、到近期的資訊科技等)。一旦這些基本生產技術有了新的重大突破,則整體產業的平均利潤率不僅會大幅提昇(因為幾乎都是新開發市場,只有獨家或少數幾家企業壟斷利潤,所以可避開市場全面競爭,而恣意提高利潤率),而且這基本生產技術由創新到逐漸全面的成熟化而成為社會一般生產水平,就會歷經漫長時間。所以由這新生產技術所主導的發展過程,就會形成一個客觀的歷史階段。不言可喻,在這新的生產技術全面發展過程中,其國家機器就會在產經政策擬定執行與社會氛圍操控上,無所不用其極地配合其產業結構轉型、企業營運發展。例如,在生產端上,政府往往會獎勵投資相關產業的各種優惠稅率、大幅降低銀行利率來提供低廉資金成本。而在消費端方面,則會以寬鬆的貨幣政策鼓勵消費信貸、或低利率或低門檻的房貸政策(如美國的次級房貸)等。總結來說,近百多年來的資本主義歷史發展之所以能「關關難過關關過」,從一個歷史階段歷經其內部種種危機與衝突後,居然又過渡、發展出新的歷史階段(例如從19世紀末開始的各先進國之間慘烈殖民地戰爭、兩次世界大戰、戰後的國際分工到近期的全球化等階段),基本上,乃是資本主義充分掌控了將基本生產技術創新轉化為壟斷利潤與全面的平均利潤提昇,並配合了相應的衝突管理政策。所以,當新生產技術出而使得平均利潤率全面上升時期能長達約為25年之久,而當這新生產技術逐漸成熟老化,使得平均利潤率不斷下降、整體經濟開始長期衰疲時(也約為25年),資本主義社會的國家機器則以各種衝突管理手段來控制危機、減緩負面衝擊,並等待下一波新的生產技術出現重新帶領資本主義跨入新的歷史階段。三、1990年代以來的危機趨勢但上述有充分客觀數據印證的百餘年之歷史長波軌跡,在最近一次的新生產技術重大創新突破後(1990年代的資訊科技),卻顯然已遭破壞而再也不適用了。簡要的說,資訊科技大起於1990年代初,風起雲湧地徹底改造了既有的產業結構,先進國的整體平均利潤率也向上大幅提昇,但這上升趨勢卻力道不足,只走了短短的10年,就開始耗竭其動能,其生產製造面的實質利潤(即剩餘價值)已開始下跌。從2000年起,美國資本主義社會雖仍能保持繁榮,消費、房貸市場等還是一片景氣,但這實質上是乞靈於金融資本炒作來支撐的泡沫而已(美國政府在其中扮演了關鍵角色,來鼓勵消費信貸;見下文分析)。換言之,即使是號稱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資訊科技之全面創新突破,也無法如過去歷次基本生產技術出現一樣,帶來長遠而穩定的景氣繁榮之歷史上升長波,從而開啟新的歷史階段。這主要是人類的科技發展已達到了非常成熟的境界,而幾乎難以再有如過去一般帶來大幅、持久的人類勞動投入的空間,反而是以更多的自動化設備來取代一般勞動力,或僅需越來越少、越來越專業的智力勞動來投入勞務服務(如資訊工程師、金融分析師、專案管理人等)。資本主義的基本面之利基點是越來越集中、專精,以確保其利潤時,這也意味著被排除在外的一般勞動力人口會越來越多──因為他們與資本的利潤無關了。這就是資本主義的典型矛盾:生產力的大幅提高時,失業率也正同步地大幅提高!但對於資本主義運作更關鍵的是:當活勞動投入實際生產活動越來越少時,資本的實質利潤就會不斷降低,因為實質利潤的唯一來源乃是人類活勞動!▲生產力的大幅提高時,失業率也正同步地大幅提高,這就是資本主義的典型矛盾。2011年8月15日,紐約民眾排隊等候進入工作博覽會。(圖文/路透)面對這雙重危機(平均利潤率下跌、失業提高),百餘年來資本主義社會分別針對了供應面(生產端)與需求面(消費端),發展出截然不同取向的政策,即強調供應面經濟的新自由主義與著重在消費需求的凱恩斯主義。前者認為,真正推動資本主義發展的乃是生產基本面,所以應撤除對投資生產的種種規範限制(從寬鬆的環保規範到低稅率、撤除關稅等),讓資金、人力可自由流動。後者則以政府財政赤字、寬鬆貨幣供應來膨脹消費信用,冀望以消費需求來帶動投資生產。從歷史的脈絡來看,上述這兩種政策取向,事實上,已在1990年代後精巧地結合起來,雙軌並行而未偏廢一方。例如,從1970年代末開始發展個人電腦業,而在1990年代開花結果的資訊科技產業,雖確如過去以往幾次工業革命一般,帶來了全面產業結構的轉型,更有力地全面提昇整體資本主義的平均利潤率。但這歷史上升趨勢卻在1990年代後如強弩之末,其實質利潤率迅速地消落,到了2000年就開始股市大跌、失業率開始升高,總體經濟陷入一片愁雲慘霧,許多經濟學家預言美國經濟要開始進入停滯時代。而美國因應總體經濟趨勢的前聯邦儲備理事會主席,葛林斯潘的良策就是迅速降低利率,以低廉資金成本讓資本家能以金融資本為主要操形式來開拓或炒作市場,尤其是個人信貸消費與個人信貸之房地市場,從而大幅縮短景氣循環的低迷階段,來不斷刺激經濟繁榮。美國的次級房貸就是在這背景下出現成形,而急速地擴張興盛的。(註2)從2000年至2007年中期,這長達7年之久的美國經濟繁榮,幾乎完全是建立上述的金融資本精巧操作的信用消費、信用房產的基礎上,以至於一旦美國聯邦儲備理事會為了避免這投機泡沫硬著陸而開始逐步提高貸款利率,就立即引爆美國次級房貸的崩盤。(註3)這是因為大部分的貸借者不是本身根本沒有足夠收入來承擔一般房貸利息,就是短線炒作投機客,所以 一旦房貸的貸款利率回歸到正常水平,就是這些不具實質購買力與投機客全面退場時刻,而造成全面連鎖效應的市場崩盤。▲美國聯邦儲備理事會為了避免投機泡沫硬著陸而開始逐步提高貸款利率,立即引爆美國次級房貸的崩盤。圖為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的法拍屋,攝於2009年3月4日。(圖文/路透)四、金融資本主義的泡沫化從2007年中開始,先從美國本土的次級市場房貸崩盤開始,到2008年秋季爆發的全球金融風暴,然後是2009年開始直到2012年擴大的歐債危機(除了最早爆發債務危機的冰島外,主要是歐盟5國,希臘、西班牙、葡萄牙、愛爾蘭、義大利)。這5年來的全球各地區此起彼落的經濟危機,實際上卻是以全球金融資本操作為主軸而緊密相連的連鎖反應。依次來看,2007年美國次級房貸市場的崩盤,標誌了美國長達7年的信貸消費經濟正式結束。在這時間點之後,美國國內消費市場、一般信貸金融操作開始急遽緊縮,而在一年後就引爆了美國、歐洲各先進國之整體金融市場崩盤,金融信用交易全面停擺的史無前例的全球金融風暴。然而,全球金融市場崩盤的局面卻在各先進國中央銀行、財政部與IMF等國際金融機構的通力而即時合作下,非常迅速地以無上限的財政赤字、無限量的貨幣提供方式來撥款借貸,或乾脆以政府管理人的角色入主已實質破產的保險公司(如美國最大的保險公司,AIG美國國際集團)、投資機構(如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等。據2009年的報導,單單在2008年為了救助美國金融市場與各大投資機構,美國政府至少投入了3.8兆美元(約110兆新台幣,或約台灣目前水平的10年國內生產毛額)!而歐盟各國約投入7兆6千億台幣來救歐洲各國金融市場。在這史無前例的龐大規模資金即時挹注下,全球金融風暴有如奇蹟般地非常快捷的過去──但後續的發展證明:這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止血現象而已,更深沉的危機癥結並未觸及解決。歷經了次級房貸與全球金融風暴衝擊後,美國與歐盟主要國家的元氣已大傷,但更重要的是,作為全球最大消費市場也是中國大陸等各新興國家出口商品的終極市場之歐美各國,已不再能作為推動全球資本主義大力發展的動能引擎。歐美各國在泡沫經濟消逝後,就必須回歸到基本面生產來獲取利潤,以實質購買力的水平來進行經濟活動。但這實質成長既然已無法再依賴過去的金融資本來炒作,就顯然需要非常長的一段時間來逐步做到。因此,在這金融風暴後,全球資本主義就開始陷入長期(至少5年以上)停滯,而在可預見的未來,基於上述各種現實因素(平均利潤率持續下降的長波趨勢、歐美金融資本炒作的終結、與歐美全球消費市場的大幅萎縮等),我們可以斷言,全球資本主義基本上將持續在谷底反覆打底,而且是看不到真正歷史長波的反轉向上發展。如果這斷言可以成立,這也同時意味著從1980年代以來,整整走了30餘年的新自由主義與政府赤字、鼓勵消費的雙軌操作政策,已形同死亡,再難發揮實際效應了。一句話,當前全球資本主義約有兩億人失業、全球平均失業率約為6%,歐美各國平均利潤率持續下降等趨勢,在未來5年內不太可能有實質突破反轉,即使要維持目前艱困但尚未崩盤局面就已是高難度挑戰。即使如此,日本近日仍以幾乎是攤牌式的大膽政策手段,以更激烈的貨幣供應、政府史無前例的高額債務等方式來刺激經濟成長。日本是否能起死回生?是否能由此而帶動全球資本主義新的發展?這將是本文下篇的分析主題。(下期續。台灣公共化協會成員)●註1:關於資本主義雖有其內在結構性矛盾與週期性危機出現,但為何可歷經百年發展而尚未終結的左翼歷史分析,請參見拙著,《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世界資本主義》,第五章,〈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分析模式〉(巨流:2004)。●註2:請參考筆者發表於台灣立報的分析,〈美國次級房貸風暴與經濟危機〉,2007年9月20日。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3626●註3:美國老牌的左翼刊物《每月評論》(Monthly Review)認為,近30餘年來美國資本主義根本已是一個依靠金融資本操作,而非生產基本面,來獲利的運作機制,即所謂的金融化資本主義。見:John Bellamy Foster, The Financialization of Capitalism, Monthly Review, Volume 58, Number 11, April 2007.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