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京華城 葡萄桑颱風

罷免對抗的政治得失

美麗島電子報/郭正亮 2013.01.15 00:00
2013年台灣,BBC形容是「以抗議開始的一年」。先是元旦前夜倒數,反核團體把反核LOGO雷射打上101大樓;然後是元旦總統府前升旗典禮,反媒體壟斷學生發起靜坐抗議;最近則是113民進黨發起火大遊行,警方估計參與群眾高達9.3萬人,民進黨則宣稱突破20萬人。對比去年519遊行人數(警方估計2.6萬人,民進黨宣稱12萬人),明顯大有進展。 火大遊行不只是遊行人數空前,遊行訴求也上綱到罷免對抗。蘇主席的終場演講,不但跟進台聯的罷免總統主張,還加碼提出「全面換政權」,包括換內閣、換立委、換總統,使民進黨從政策之爭轉向人事之爭。蘇主席說:「做不好、阻擋改革的官員都該換,要罷免無能總統,也要罷免反改革、違背人民利益、為財團護航不當利益的立委」。 罷免併發效應:全面對抗、馬蘇不會、兩極激化 蘇主席上綱到罷免對抗,固然激發出綠營同仇敵愾,振奮了現場群眾,團結了民進黨,但罷免對抗的政治得失,卻未必有如蘇主席預期。畢竟,政策之爭只對事不對人,但發動罷免卻是對人不對事,形同否定對手的政治人格,要訴諸強制手段逼迫對手退場,更容易引起非理性的情緒對抗。 正因為罷免對抗容易導致無限上綱的朝野政爭,不少先進民主國家為求政治穩定,都把罷免選舉限定在地方層次,例如美國聯邦和32個州政府,早已取消罷免選舉,日本也把罷免選舉限定在地方首長、地方議員、地方官員。但台灣民主化不到30年,歷經多次修憲,卻繼續保留了罷免選舉這個政治炸彈。 發動罷免,依法必須在民選公職上任屆滿一年之後,亦即立委在2月1日之後,總統在5月20日之後,即可啟動罷免提案。由於2月1日即將到來,民進黨一旦訴諸罷免對抗,必將併發出三種政治效應: 一、朝野互相報復,轉向全面對抗: 朝野黨團必將因為引爆罷免炸彈,導致互相關閉協商大門,不再針對預算法案進行妥協,而是全面訴諸表決對決。民進黨針對部分國民黨立委發動罷免,必將引發國民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也針對民進黨立委發動罷免,朝野政爭將從立院延燒到選區,點燃互相報復的全面鬥爭。 二、互相否定人格,馬蘇會必流產: 蘇主席揚言罷免總統,等於公開否定馬的政治人格,馬既已完全失去在野黨信任,除非馬願意主動讓步,換內閣或換政策,否則朝野領袖會談已失去正當性。 三、朝野兩極激化,強硬派成主力: 蘇主席同時啟動罷免立委和罷免總統,儘管可以鞏固民進黨團結,但政治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成正比,也將同時鞏固了國民黨團結。在朝野全面對抗的同仇敵愾氛圍下,隨著深藍與深綠兩極激化,各自成為罷免鬥爭主力,原本對馬離心離德的部分國民黨立委或地方首長,也將被迫加入鞏固領導中心的行列,失去炮口向內的自我反省空間。 朝野競飆膽量:陷入虛張聲勢,內耗空轉僵持 由於發動罷免的併發效應極為嚴重,為了預留朝野迴旋空間,民進黨秘書長林錫耀不得不在蘇主席演說之後,釋出「有條件發動罷免」訊息。他首先表示「不希望外界認為民進黨接下來好像一心一意在搞罷免」,強調民進黨更希望政策訴求得到回應,然後表示「如果馬總統不回應人民期待,5月20日之後就會在立法院啟動罷免」,亦即對馬釋出「留校查看」的政治觀察期。至於2月1日即將屆滿任職一年的罷免立委部分,林秘書長也表示「各地情況不一,還要再看狀況、進一步評估」,保留了按兵不動的空間。 問題是,蘇主席既已拋出罷免訴求,即使並非立即發動,朝野兩大黨也將走上「懦夫博奕」(chicken game)的進退兩難局面:亦即雙方狹路相逢,在同一座獨木橋上緊張對峙,誰也不願主動退讓,擔心顏面受損、擔心遭到對手進逼、擔心遭到選民指責,因而使政局陷入內耗僵持。為了迫使對方讓步,在懦夫博奕初期,朝野雙方必將競飆膽量,試圖先在氣勢上壓倒對方,凸顯出不惜破局、不惜玉石俱焚、不惜背水一戰的決心。 這種虛張聲勢,將使理性問政更加困難,但虛張聲勢卻很容易因為實力不足,反被大家看破手腳,因而更進一步失去領導信用。以罷免總統為例,依照憲法規定,須經全體立委三分之二同意才能成立總統罷免案,但民進黨先前連只需二分之一表決的倒閣案都過不了,除非國民黨分裂,否則如何可能通過需要三分之二表決的總統罷免案? 由於民進黨實力根本不足以罷免總統,為了避免被批為政治膨風,最後恐怕不得不先將罷免矛頭指向部分國民黨立委。罷免立委依法要經過三個階段: 一、原選區全體選民2%連署,向選委會提出。 二、30天內連署全體選民13%,然後付諸投票。 三、全體選民超過50%投票支持,成功罷免立委。 以2012年立委選舉為例,低空掠過當選的前10名國民黨立委,如表一所示,分別是彰化王惠美(差386票)、桃園廖正井(差785票)、嘉義翁重鈞(差895票)、雲林張嘉郡(差1598票)、板橋江惠貞(差2479票)、屏東王進士(差4710票)、高雄黃昭順(差5438票)、土城盧嘉辰(差8050票)、新莊李鴻鈞(差9039票)、台中蔡錦隆(差9484票)。民進黨如果造勢得當,確實有成功罷免的可能。 問題是,引發民怨的最大始作俑者是馬英九,並非國民黨立委。藍委即使挺馬政策,也因為罷免案是對人不對事,選民未必會把總統的決策責任歸咎到立委身上。舉例來說,國民黨彰化立委王惠美只贏民進黨陳進丁386票,民進黨比較容易發動罷免,但王是王,馬是馬,彰化選民未必能夠認同「因為王惠美挺馬政策,所以應該被罷免」的蘇主席邏輯。 畢竟,低空掠過當選的國民黨立委,多屬於地方服務型立委,平常較少在媒體作秀,也較少和民進黨互嗆,並非泛綠選民最咬牙切齒的痛恨對象。相形之下,讓綠營最咬牙切齒的藍委,往往都是領先差距較大、較難罷免的北部立委。例如這次推翻反媒體壟斷、綠營皆曰可罷的國民黨團書記長吳育昇,選區是新北市淡水+林口等地,2012年大勝17696票,要發動該選區全體選民50%罷免吳育昇,坦白說幾乎是不可能任務。 罷免得失:主席權力得分,政黨聲望失分 換句話說,不管是罷免總統或罷免立委,可行性都很低,也難怪民進黨秘書長林錫耀會預留迴旋空間,不願隨蘇主席把話說死。既然如此,何以蘇主席要在終場演講突然拋出驚天動地的罷免訴求? 蘇主席的策略考量可能有三: 一、搶回民進黨主席的主導優勢,不但要超越台聯的「連署罷馬」訴求,也要超越小英的「國是會議」訴求。 二、罷免訴求可製造更大壓力,迫使馬政府讓步。 三、罷免訴求可鞏固民進黨團結,得到深綠認同。 拋出罷免訴求,確實可讓蘇主席立刻成為泛綠陣營的共同領袖,可以迅速鞏固領導中心,鞏固民進黨團結,更能得到深綠認同。問題是,蘇主席成為領導中心或媒體焦點,未必表示民進黨的罷免策略必然成功。成功的領導策略,必須明確可行,如果國民黨毫不讓步,決定強硬奉陪民進黨到底,蘇主席能否在未來營造出更大的罷免壓力,情勢恐怕未必樂觀。 畢竟,馬政府即將在1月下旬提出年金改革草案,目前傳出的軍公教所得替代率,也是在70%上下,與民進黨版本相當接近。另如壹傳媒併購案,以NCC對中嘉併購案採取「附帶條件通過」模式,也不可能照單全收,很可能要求王辜兩人另尋投資夥伴,放棄旺中入股蘋果日報。最後有關內閣改組,目前也盛傳馬政府很可能在農曆年前撤換經濟部長施顏祥。換句話說,不管是年金改革、壹傳媒併購、財經內閣改組,馬政府恐怕都早已有拆除不滿引信的準備。 更何況,隨著台灣經濟好轉,到今年520馬任職滿一年,台灣人民的經濟感受,恐怕也會有所改善,也將使罷免運動更加難以為繼。 可預期的是,一旦馬政府提出更合理的年金改革版本、對壹傳媒併購案提出附帶條件要求、對財經內閣展開局部改組,一旦台灣經濟逐漸開始好轉,民進黨對人不對事的罷免對抗訴求,將顯得愈來愈奇怪突兀。虛張聲勢的罷免對抗結果,最後恐怕是「主席權力得分、政黨聲望失分」。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