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虛妄的鏡子 葉謹睿「歸零」回顧

民生@報/陳小凌 2013.01.13 00:00
圖說:葉謹睿互動裝置作品《十全十美》。東之提供。

【文/陳小凌】以尖端的人臉辨識及動態追蹤技術,讓觀眾用吶喊的方式,來驅動面部五官的變化,隨意更換自己的樣貌。只要站在投影幕前,觀者的臉上便會出現一個拼貼式的美女面具,朝麥克風大叫,面具上的五官就會重新洗牌。旅美藝術家葉謹睿刻意以荒誕、詼諧、誇張的組合,來反映當今仕女愛美整容風潮之下,現代人對於完美表象的貪婪以及自我認同的危機。

正在台北東之畫廊首次發表的互動裝置作品《十全十美》,是42歲的葉謹睿投入科技數位藝術多年,開始省思在數位科技全面侵入當代生活步調的當下,我們要如何才能重新找到人的定位,而不是盲目追逐「超炫」潮流,透過科技對當代生活提出深沉的檢視-數位風潮之下藝術與文化的轉變界定?「我們對形相要求這麼強烈,事實是不可能達到十全十美。」他說自己是集合30位亞洲最有名的美女五官,塑造出這件深具「反諷」創作。

歸零-迷你回顧展,囊括了葉謹睿過去15年的代表作品,包括1999年探討數位時代自我認知的《矯揉年代》油畫系列、2004年發表於紐約皇后美術館的《液態蒙德里安》系列、典藏於義大利國家美術館網路藝術檔案的《等於》系列、以及2012年發表於台北當代美術館個展的《全面否決》系列等等。

「創作是生命的一環,騷人的詩、墨客的畫,都是從生活體悟之中萃取出來的精華。這些生命中的種種挫折和體悟,也就是我藝術創作能量的一種醞釀。」葉謹睿表示,除了想藉由回顧的方式向久違的故鄉致敬之外,更重要的,是希望把它當成藝術生涯下一個階段的出發點。從油畫、數位影像到互動裝置的多元表現,完整呈現了葉謹睿在當代藝術大前線的歷練,也記述了他在異鄉逐夢的成長故事。

《myParticipation=myMagritte》互動裝置,以觀者的動態驅動,只要觀眾在鏡頭前不停的活動,經過轉化的數位影像,就會反映在超現實主義油畫名作《虛妄的鏡子》(The False Mirror)之中。在這幅畫裡面,大師馬格列特所畫的不是一面鏡子,而是一只放大的眼睛,眼睛瞳孔之中,則是一片無垠的藍天白雲。

葉謹睿說:《虛妄的鏡子》中,放大的眼睛無性別、人種特徵;眼球中的天空影像,鑲嵌的意味多過於逼真的倒影。種種超現實形態的弔詭與不合理,展現出馬列利特針對於人類與周遭萬物、藝術作品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連結,所提出的質疑。「它仍然是個虛妄的鏡子」,以直觀的方式,在數位時代裡面延續馬格列特的探討。也藉此呈現技術、媒材可變,但是藝術本質不變的事實。

葉謹睿1971年出生於台北市,早年習畫,有深厚的素描和油畫基礎。這二十年來旅居美國,在紐約以互動媒體作品成為中青輩數位藝術家,他還是著名的紐約時尚藝術學院的副教授以及大眾傳播設計系副系主任。2011年贏得紐約Chancellor’s教育獎的殊榮。

初到美國,他也遇到人生瓶頸,藝術還待開創,在台灣的父母親陸續生病、祖母過世,令他生活頓時無力和挫折,2000年油畫「永恆」系列,暗沉藍調的裸體扭曲、變形,甚至沒有臉部和五官,充分觀照出當時焦慮、無助的心境。2001年策展「未知/無限 數位時代的文化與自我認知」,讓他開始研究數位與藝術、科技與文化的區隔,此次展出《大美國之旅》,多少表徵自己在在美國的成長以及學習過程。

以十二張概念攝影作品為主體,分別以美國九個美術館以及三個紐約著名的當代藝術聚集區為表徵,每一張照片的原始檔案,以文字編輯軟體開啓之後,策略性地將程式原始碼中所找到的@符號,用自己英文名字:CJ Yeh來替代。一方面,以塗鴉留名的方式,進行自瀆式的佔有權宣誓;另一方面,則企圖透過解構數位資訊時所造成的偶發效果,去擾亂科技的冰冷、理性的特性,以此來譬喻生命無法預期、不可抗力的本質。

葉謹睿說:這種數位資訊扭曲過程所產生的視覺效果,是無法完全掌控的。創作者唯一能夠做的,就是耗時費工地不斷嘗試,並且在一次次的失敗之中,等待符合想像和期待的偶發結果,為了在概念上深層地映照出對於生命的觀點,刻意放棄對於視覺的主宰權,擁抱不可預期,來為自己在他鄉異地的成長歷程下註解。同時以破壞為手段,將攝影從客觀的記錄,轉化成為一種主觀的自我表述。藉此反映在數位與類比拉拔和衝撞之下,所產生的各種文化現況(展期至1月27日)。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