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搖滾不死 用愛改變世界

立報/本報訊 2012.11.28 00:00
【實習記者官世峰台北報導】「想像這是一個沒有國家分界……也沒有宗教信仰的世界……想像所有的人們和平共處……」滾石音樂董事長段鍾沂以英國搖滾音樂家約翰藍儂的經典創作《Imagine》,勉勵世新大學的學子們放膽追夢。「搖滾至今還是很容易被誤解成濫交、暴力、酒精、毒品等等,但我們在這個年代成長的人感覺非常美好,搖滾是夢想、愛與勇氣。」段鍾沂受邀為世新大學「跨界新世代媒體CEO講座」主講,與現場上百名學生分享搖滾世代的「夢想、愛與勇氣」。60年代英美嬉皮文化及搖滾樂盛行,掀起一股改變世界的力量。「我的夢想,是相信音樂有力量!」他舉例,當代叱吒風雲的人物如軟體界的賈伯斯、比爾蓋茲、Paul Allen;文藝界的安德魯洛伊韋伯、喬治盧卡斯、史蒂芬史匹柏等等,年輕時幾乎都是搖滾樂迷。搖滾改變一個人價值觀,創造足以改變世界的精神價值取向,他引述搖滾音樂家Bono對已故賈伯斯的評價:「搖滾改變了賈伯斯,而賈伯斯改變了世界。」段鍾沂指出,二戰後的嬰兒潮與50年代彩色電視,造就了嬉皮世代崛起。1959年越戰開打,60年代正值青少年時期的一代,透過媒體認識戰爭的殘酷,眼見同儕被徵召從軍,遠赴戰場無情廝殺,各地青少年發起一波又一波的學生運動,主張反戰立場及和平意識。搖滾透過音樂宣揚反戰信息,傳頌愛、平權與社會關懷,和平主義者約翰藍儂等人更是典範。1969年在紐約白湖鎮舉行一連3天的烏茲塔克音樂節(Woodstock),主題為「為了和平與音樂」號召了全球各地熱愛搖滾樂的50萬人聚集在會場接受「洗禮」。他說:「烏茲塔克讓人們相信人與人之間可以彼此信賴;相信只要有勇氣就可以改變一切;相信不公不義可以被改革;相信自己可以找回熱情與純真。」台灣在越戰時期是美軍度假之地,為美軍而開的酒吧如雨後春筍,播放著英美流行搖滾樂,把這股熱潮帶到台灣,當時的段鍾沂正值青春期。他記得:「60年代的台灣青少年吸了嬉皮的奶水長大後,血液中有了夢想、愛、勇氣3大基因。」他認為,如今政府在文創產業發展害怕失敗,無論是電影或音樂都要求補助,欠缺了一股不怕失敗,失敗再重來的勇氣。「搞音樂,沒有對抗就沒有火花!」段鍾沂指出,早期音樂創作必須往新聞局送審詞曲內容,欠缺自由的氛圍下,音樂世界卻百花齊放,對抗成為創作的推動力。Livehouse是音樂人的溫床,但近來政府藉故以菸酒污名化Livehouse,也面對所在社區居民的挑戰。他認為,搞音樂的後浪可以把這一切當成對抗,在這樣的壓迫氛圍中創作發聲,他說:「如果什麼事都這麼容易解決的話,那Livehouse只會變成蚊子館。」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